中国网5月21日讯 5月20日是第28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近日,中国残联组织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网等七家中央媒体组成的“全国助残日走基层”采访组深入基层,走进云南昆明进行采访。
用劳动创造尊严
5月16日,云南楚雄州姚安县虹鑫公司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职工技能比赛——给蚕豆去皮。一身红衣的王丽萍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用工具加工有着浓郁姚安特色的“玉带豆”,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一个精神残疾人。
蚕豆是贫困县姚安的特色农产品,虹鑫工贸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加工蚕豆为主的精深加工、购销和种植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在蚕豆加工过程中,残疾员工的加工费是每千克1.2元,而普通人则是每千克1元。一年下来,残疾员工平均可以多挣1200元,基本达到当地人均收入水平。
虹鑫工贸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栋川镇大龙口,成立于2012年8月,主要经营蚕豆深加工。该公司从2013年以来就开始接收和安置残疾人员工,至2017年,安置的残疾人员工已达185名,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9名。
温云虹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免费为残疾人家庭提供蚕豆种和种植技术扶持,并负责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回收。在公司就业的残疾人及家庭2017年收入增长了20%,年人均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虹鑫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姚安县扶贫示范基地。
云南“养鸡大户”的脱贫路
与虹鑫工贸有限公司不同,楚雄市宏源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不光担负了“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职责,同样也是一个残疾人培训基地。
楚雄市宏源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占地163亩。2012年,楚雄市残联为了帮扶残疾人,在该公司成立了楚雄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针对残疾人开展家禽养殖技术培训,同时为5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
2008年,以开车谋生的李学金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下肢残疾,无法驾驶。突如其来的事故不仅让他丢掉了工作,还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回忆起往事李学金几度哽咽:“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垮了,整个家也就塌了。”
两年后,当地扶贫干部找到李学金,推荐他到楚雄市宏源禽业公司上班,添饲料、捡鸡蛋、扫鸡棚成了新的日常。李学金说,这里的工作活动范围小,很适合残疾人,每个月有2500元的工资。
据楚雄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唐万国介绍,2012年楚雄市残联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生活,以宏源禽业公司为依托,成立楚雄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大力推广残疾人“技术培训+提供种苗+防疫指导+保底销售”的禽畜养殖产销一体化帮扶模式,聘请专家为附近村镇的残疾人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发放学习资料。入行两年多的李学金经过培训和一系列市场调查后决定创业。
选种、养殖、防疫、销售,很快李学金成功卖掉了第一批鸡苗,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几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残联的精准帮扶下,李学金通过辛勤劳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逐渐走出贫困。
唐万国说,产业扶贫让贫困迷茫的残疾人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仅2017年,楚雄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共培训7个乡镇的残疾人748人,为残疾人增收6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