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香肉多、新鲜味美、咸甜适中,咬上一口,汁水四溢。在南京,不少人或许知道有这样一家无声的露天小铺——“无声蛋饺”。鲜美无比的味道是“无声蛋饺”深得人心的秘笈,也正因为如此,它时常会收获从河西、江宁、江北等地早起赶来买蛋饺的粉丝,他们长途跋涉,也常常扑空,却总是乐此不疲。今天(9月5日)上午,龙虎网记者来到南京三七八巷探访了这家蛋饺店。
排队排了21年“无声蛋饺”成老城南网红
清晨,小院,一张修修补补的桌子,两只大大的搪瓷杯,三盆喷香的肉馅儿,四台窜出火苗的炉子,五个安静干活儿的人,还有一串等着买蛋饺的长长的队伍,这差不多就是“无声蛋饺”每天的模样了。打蛋、拌馅、捏皮,五个人动作娴熟,却鲜有交流。
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进了七扭八拐的三七八巷,随便询问一个手里提着菜篮子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姐,他们都能热心且准确地告知你“无声蛋饺”在哪里:“看见前面那栋楼了吗?就在那栋楼的屁股后面就能看到啦!”、“往前走,左拐,然后在你的左手边儿有个居民楼小门儿,进去就是了!”“前面那个小院子里撑着两把大伞,看到很多人排队就是了。”
对于老南京人,尤其是老城南人来说,三七八巷的属性就是“美食”。无论是酥脆可口的鸭油酥烧饼,还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小麻团,亦或是香软酥脆的锅贴……总有无数种美食变着法地诱惑着每一个到达这儿的人的食欲。然而,在老城南的菜场圈儿里,还是“无声蛋饺”当属资深“网红”,差不多是人尽皆知。
如此美味的蛋饺之所以叫“无声蛋饺”,是因为卖蛋饺的五个人中有四个人确实都不会说话。据称,早在21年前,它已经悄悄地存在于南京了,一开始是两个聋哑夫妻经营着,后来由于生意忙不过来,加上家里的两个聋哑亲戚下岗了,就这样四个聋哑人成了“团队”,现在是全家5个人相互扶持着走到现在。
限时又限量傲娇“无声蛋饺”去迟买不到
将滚热的铁勺里倒入鸡蛋液与勺子齐平,让铁勺的每一个角落都沾上蛋液,再把蛋液倒出。放上煤炉,等上一两秒蛋皮儿就熟了。用木质的筷子挑出肉馅,包在蛋皮里面,再合上蛋皮,把合缝捣严实了,15秒钟就能完成一个蛋饺;油面筋挖上一个小口,塞进鼓鼓的肉馅儿,也只要10秒即可完成。
“无声蛋饺”是每天上午7:30开卖,到11:30结束;每天下午13:30开始,到16:30结束;星期日休息。此外,“傲娇”的“无声蛋饺”是限量卖的,每人限40个。上午九点半左右,其中一个聋哑人就给排队的人用手势打招呼,让接下来的人不要排队了,上午的分量要卖完了。有的人叹息着摇摇头离开了,自言自语“明天一定要来早点”,有的人不死心,称“我那么远跑来,再排排看吧!”就这样你不死心,他不甘心的,很快,又积攒了长长的队伍,直到看见肉馅儿没了,蛋液见底了,方才死心离开。
75岁的朱奶奶一大早从秦虹街道赶来买蛋饺,排队半小时,买了一百多块钱的蛋饺和油面筋,满足地说“够吃好几天了”;住在附近的韩爷爷说,自己隔三差五就来排队买,称“孙子孙女儿都喜欢吃”;从鼓楼区坐车一个多小时的王阿姨刚到小院儿就匆忙加入排队的队伍,自称“厕所都没来得及上”;“才十点不到就不卖了?那我就在这卖肉馅儿自己回去包蛋饺好了。”张女士抱怨着,“大热天从河西赶来一趟不容易。”
渐成“南京味道”“无声蛋饺”靠味道取胜
记者了解到,在“无声蛋饺”摊前排队的有住在附近的人,最少也要买上一两盒,省得隔天再排队;有住得远的,像江宁的、仙林的、桥北的、河西的都赶过来,往往会能买多少买多少,回去和亲戚朋友甚至邻居一起分享;据称,冬天时,最远的有被带到上海、北京、深圳的,大抵是在异乡吃不到这正宗的南京味道吧。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无声蛋饺”?在三七八巷,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他们喜欢“无声蛋饺”的理由——“味道真好”、“皮香馅儿真”、“就是好吃”……买了十几年“无声蛋饺”的一位大妈煞有其事地介绍:“这么多年来,他们家的肉一直用的是猪后腿,佐料里从不放味精,蛋饺吃得多也不会觉得口干,让人吃着放心。”
或许,这就是“无声蛋饺”21年屹立不倒的原因。这样的“无声蛋饺”不仅是几个聋哑人安身立命的行当,让他们在南京闯出了一片天,更是渐渐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南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