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脱贫典型事迹

依靠政策 勤劳致富——青海省乌兰干沟村残疾人王生忠脱贫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9-17 16:16:11 | 来源: 青海残联 | 作者: 青海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乌兰干沟村一社有一位身残志不残的贫困户,他叫王生忠,因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肢体二级)。全家共5口人,两女一儿,大女儿就读于青海医学院,2017年毕业在州蒙藏医院参加工作。二女儿在河北唐山铁道科技学院上学,老三2017年考入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因为家庭人口多,学费负担重,他和妻子既要照顾孩子上学,又要操持家务,他外出打工又多有不便。以前,他一家人一年到头只能在自家的农田里苦熬。但即便这样,生活也是紧紧巴巴的。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全家人的年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左右,根据精准识别,全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发展特色种养殖稳增收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帮扶措施,将产业发展特色种养殖成为稳定增收的主渠道。他家原有耕地12亩,以前全部种植小麦,只能糊口,通过改变种植结构,加上王生忠两口子起早贪黑精心管理,当年秋天光种植青稞一项就多收入了近4000元;他还用农商银行获得的50000元贴息贷款,购买了三头母牛和60只羊。为了让这些牛羊早些有收益,王生忠连睡觉都搬到牛羊身边,科学合理调配饲料。晚上自学牛羊养殖和防病技术,白天打草送奶,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年终光鲜奶的收入就达到2400元,育肥羊出栏60只,净收入了大约1.2万元。通过一年的发展和一家人辛勤劳动,种养殖业成为家庭经济的稳定来源,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产业扶持稳定增收

同时经过市扶贫部门的联系,德令哈市恒欣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王生忠签订合同,将省上下拨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该公司,年底还拿到分红资金3200元。2016年他加入了林业管护员队伍,也像工薪族一样上下班、领工资,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常常拖着残肢巡视在责任林中,按照要求灌溉清理杂草枯枝,检查火灾隐患,生怕失去一草一木。年底领到40000元的护林员工资。

安居乐业告别危房

通过德令哈市危旧房改造项目,王生忠获得了国家2.5万元的建房补贴,加上自筹资金,修建了四间共8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新房,告别了以前土坯房,终于解决了后顾之忧,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愿望,进一步增强了通过勤劳致富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希望,提振了摆脱贫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扶贫挖穷根

王生忠身有残疾,家里还要供养3名学生,负担很重。在河北唐山上大学的二女儿获得了三江源教育补助资金5000元,上高三的小儿子也得到了贫困家庭子女补助金1500元,扶贫局发放了雨露计划贫困大学生资金6000元,从市残联实施的残疾人助学补贴中,又为每个孩子每学年补助1500元,共计4500元,直到孩子毕业。同时为正在上大学和中学的孩子申请到每月1000元和100元的生活补助。镇政府还协调解决了15000元的临时救助。这些救助金无疑是雪中送炭,确保了他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扶贫先励志

在实施扶贫工程的同时,扶贫干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深挖穷根,鼓励一家人从思想意识深处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主动强化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他和妻子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巨大转变,完成了从“苦熬”到“苦干”的华丽转身。

通过发展产业、资产收益、低保救助、金融和教育扶贫等政策扶持,全家五口人人均收入达到了11678元,远远超出了4000元的脱贫收入标准,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这样美好的生活,是王生忠和妻子孔尚菊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两年。这两年,忙碌、紧张,但也充实,他深刻地认识到,不吃苦中苦,哪有福中福!

现在的王生忠,今非昔比,腰杆挺直,眼神坚定,内心满是十足信心和对小康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