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脱贫典型事迹

身残不屈志愈坚 脱贫路上领头雁——甘肃省岷县残疾人包松科脱贫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9-17 16:15:48 | 来源: 甘肃残联 | 作者: 甘肃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包松科,男,汉族,现年32岁,岷县茶埠镇树扎村人,视力二级残疾人,现任该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虽然上帝关了他的门,但他却努力打开了一扇窗,给自己、给家人也给社会带来了光明,让周围的人见证了一次次生命的奇迹。虽然他自幼双目失明,但他努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并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在脱贫路上不等不靠不要,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2017年5月被岷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

他17岁开始学习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由于他勤奋好学,特别能吃苦,不久就练就一身一身好手艺。他说:“我不想成为父母的包袱,也不想成为一名无所事事的人,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赡养父母,回报社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父母眼中,包松科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因为他懂事,从小到大,从未向父母提过过分的要求;在乡亲们眼中,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近乎无私,只要向他寻求帮助,他定会尽自己所能;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因为他会的技能实在太多了,而他却没有读过书。

凭着一股子韧劲,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他已经驾轻就熟,通过在十里八乡丧事上的演奏,他赚到的酬劳,除了养活自己之外还可以补贴家用,因此他心里舒坦多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两年,他心里又有了新的隐忧——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在成长的同时,父母同时也在慢慢变老。而丧事也不是天天有,所得的酬劳对于他贫困的家庭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那段时间,他经常想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吗?他在心里答道:不,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必须要努力改变现状,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正是有了他平时默默的付出,才不断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信任。2008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2012年经村党支部书记包明娃推荐,村委会会议,聘任他担任树扎村一二社社长职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机具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农机具的维修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于是他通过收音机、碟片等自学农机具、摩托车、家电等维护与修理,方便群众。只要是能修理的,他都要亲自去尝试,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觉都不会睡。就凭借着这股废寝忘食的毅力,他对修理行业越来越上手,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厂棚,购买了专业的修理工具。他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尽心尽力的为乡亲们修理着坏了的家电。而且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只收取材料费,手工费一分不取。在灾后重建和精准扶贫中,他认真解答来访群众的每一个问题,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发放宣传资料。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他带领村民定期清理村内垃圾,宣传不乱扔、乱倒垃圾,美丽乡村从我做起。由政府采购统一发放的双翁式卫生厕所刚开始没人接受,他第一个着手修建,然后让群众参观,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就接受了卫生厕所,都争先修建。

2013年他正式开办了家电、农机具修理店,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县残联领导了解了他的详细情况后,特聘任他为残疾人专职委员职务。他详细了解村内及周边村子残疾人情况,帮助未办证的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创业,解决吃饭问题。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他自学盲人电脑,现在已经可以浏览网页,查找资料,收发文件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他经常利用闲暇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他都把它记在心里,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自从他担任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之后,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也更热心公益了。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周围其他的人,只要有事找他,他一定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帮助,虽然其中很多是鸡毛蒜皮的事。可是他却说,群众的事情无小事,很多在别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事,在群众心中却是天大的事,就要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困难。

看着他脸上坚毅的表情,听着他说着自己的未来,心里不禁升起一股股敬佩之情。“我从不认为自己双目失明就可以回避责任,恰恰相反,自己的生命若对更多的生命担负起责任,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而美丽的。”包松科说。

包松科在自己脱贫致富之后,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热心带领群众致富,在奔向小康路上成为了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