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脱贫典型事迹

身残志坚,脱贫致富路上不忘乡邻——云南省鹤庆县残疾人董锦胜脱贫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9-17 16:15:15 | 来源: 云南残联 | 作者: 云南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董锦胜,一个深处农村的身残志坚贫困残疾人,他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四自”精神,为许多贫困残疾人树立了榜样,也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面旗帜。

摆脱贫困的路上有泪有笑,靠辛勤的双手打造自己的新天地。董锦胜1974年6月出生,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可老天无情,1983年7月因骨髓炎未能及时治疗,留下双腿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从此落下残疾。因家庭贫困,小学毕业就和大哥学习了2年的裁缝,后因腿脚确实不能胜任这项活计只好另寻他路。发现竹制品行业能挣些钱,于是自己在家自学编制竹制品,卖出后只有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都成问题。后又东拼西借买了台修鞋机,因行动不便只能在东坡村为村民修鞋补鞋,一干就是三年,还清了借来的钱,自己还有了一点积蓄。

1998年12月,与杨金莲结婚,妻子是一名聋哑人,就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走到了一起。董锦胜本来与大哥一起生活,后因结婚就单独立户,分到仅仅一间土坯房。董锦胜自此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没有钱请人帮忙播种、收割,就和妻子两人从早忙到天黑,伤痛时咬咬牙,从不向生活低头,坚信辛勤的双手会给他一个崭新的生活。在上级残联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积蓄建了一幢新房,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日子渐渐好起来,脸上扬着自信的笑容,对将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董锦胜能脱贫主要是因为有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脱贫意识。董锦胜早年修过鞋、卖过百货,对生活艰辛有自己的理解。夫妻两人都是残疾人,自2013年底被纳入贫困户,在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主动作为,考了驾驶证开上农用车,每月运输收入2000元。妻子在家辛勤劳作,自己在外拉货挣钱。2014至2016年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又新添能繁母猪5头,现小仔猪下了18头。结合乡村旅游在本村的发展,董锦胜又看到了新的商机,他认为城里人来村里重点是要吃绿色食品。于是自己在房子周边的林地里养了220只本地土鸡,到年底准备发展到1000只,直接和本村的三家民宿客栈签定土鸡供应合同;妻子在自家菜地种上绿色蔬菜,主要也是提供给客栈,仅靠这两项每月纯收入能到1000元,生活更有新盼头。东坡村有些村民看到乡村旅游的市场后,也陆续改建自家小院为民宿客栈,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给董锦胜这样为民宿客栈提供土鸡、蔬菜的农户提供更大市场,他继续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董锦胜2016年底光荣脱贫,过上了村里人都羡慕的生活。但是,他不忘党的恩情,不忘自身的党员身份,在村里只要哪家有困难他都能主动靠上去,力所能及地解决乡邻的实际困难。杨瑞春家有两个大学生,整个家真是困难重重,董锦胜得知后二话不说每年从收入中拿出3000元作为她们的生活费,减轻了杨瑞春家的生活负担,增强他们继续脱贫致富的信心。村里赵家两兄弟,赵坤荣是慢性肾炎、赵坤福是股骨头坏死,对于本来贫困的他们,真是雪上加霜。董锦胜召集赵坤福的同学为其进行了义务捐款12000元,并主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反映,州卫生计委免费帮赵坤福做了股骨头转换手术,帮助其节约64000元,重新点燃了他们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作为一名党员,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思想境界很高,他常说如果党员都不关心有困难的群众,他也有愧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自己首先提出要感党恩,不给党拖后腿,继续发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良好精神,做好表率带头作用。董锦胜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父母自小就放弃了我,因为身体残疾,家庭困难,自己无形中又给家里增加了负担。父母与兄长们从未想过我会成家立业,分家时只是给了我一个能住的地方,后来党和政府关心我,领上了低保、评上了建档立卡户,好的政策、扶贫资金都是手把手送到我的手上。我提出的意见建议,村总支立马就有答复。家里盖新圈舍,总支书记带着村上的党员来帮忙,家里农忙时节,总支一帮人安排乡亲来劳作。在原来是我敢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却在我身上真实的发生着。”

在董锦胜这样一户多残的家庭里,在上级部门和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和妻子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2017年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评委光荣脱贫户。他已成为东坡村激励和鞭策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懒”思想,树立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一面鲜明旗帜,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榜样,带动东坡村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贫困户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