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脱贫典型事迹

编出脱贫致富梦——四川省大湾村残疾人王兴碧脱贫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9-17 16:14:40 | 来源: 四川残联 | 作者: 四川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从曾经一无所有的贫困残疾人,到如今事业有成,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与努力,她虽身体残疾,腿脚不便,却通过手工编织成功脱贫致富,走上人生绚丽绽放之路。

不等不靠主动投入脱贫队伍

王兴碧,43岁,家住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大湾村,由于从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的她只能在家和同样身有残疾的老公干一些简单的农活。长期的辛苦埋首田间并没有给王兴碧好的回报,由于传统农业的限制性致使他们连两个小孩上学费用都难以承受。结婚多年,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王兴碧一家生活异常艰难,2014年被列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样下去可不行。”王兴碧陷入了深思,“我的腿脚不便,但是我有灵活的双手啊!”正在发愁的她突然听到了北川县残联推出的一系列精准脱贫的帮扶措施。原来,在北川县残联的指导下,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有专门针对下肢缺陷的残疾人朋友项目,培训他们从事简单手工制作加工,如编织、刺绣等工作。

听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在王兴碧的家乡禹里镇开办时,王兴碧兴致勃勃参加了培训。当她看到编织既不经受风吹雨打,又不太劳累,王兴碧羡慕不已,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学好编织技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坚持不懈用毅力学会过硬本领

培训班上,王兴碧虽然学得十分认真,但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手工基础,没有美术和艺术基础,始终连最基本的手法都掌握不了,培训班结束后王兴碧还是未能掌握编织技巧。当了解到王兴碧具体的情况后,培训老师也希能帮助身体残疾的她摆脱农村繁重的劳动,学好技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于是就单独为她进行了技术指导,并答应对她进行单独的指导,还教会了她使用手机,通过视频进行学习。

怀揣着梦想,王兴碧又回到了生长的大山。老公也非常支持她的想法,带上砍刀在山林里为她砍了几背筐练习用的棕叶,王兴碧开始了她的草编学习之路。由于农村繁重的农活忙,王兴碧根本就没有空余时间练习,只得在晚上做完农活后,坐在床上拿着棕叶慢慢的琢磨。不懂的地方,她还通过手机请老师进行视频指导。

为了让王兴碧尽快掌握技术,北川县残联决定让她跟随公司老师参加在其他乡镇举办的培训。没想到,通过跟随几个培训班后,王兴碧不仅自己技术更熟练,还掌握了一些培训的技巧和知识,公司决定让王兴碧成为正式的培训人员。

就这样,王兴碧的编织事业开始了,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手指磨破了流血了也咬紧牙关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兴碧的不懈努力下她彻底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现在王兴碧做草编每月至少有2500多元的收入,短短一年王兴碧就成功脱贫。她还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绵阳市残疾人艺术大赛,她创作的作品获得了两项优秀奖。和团队一起获得了“第四届科技城博览会突出贡献奖”。同时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一起申报作品版权专利100多项。

反哺致富带动全村脱贫

虽然自己掌握了技术,离开了农村,但王兴碧时刻还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姊妹,希望他们也加入学习。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公司时,公司立即决定在她的家乡开设培训班,教父老乡亲学习草编技术。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当地留守在家的妇女和残疾人在王兴碧的带动下,都掌握了草编的基本方法。

在王兴碧的带动下,北川的妇女同胞和残疾人朋友已经又有5位走出了大山,和她一样居住在北川新县城从事草编的加工,其他的姐妹们也在家里慢慢地减少了农活,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草编产品,每月由公司统一回收售卖,当她们提着一口袋草编产品,挣取的收入比她们背10背篓粮食到山下换取的收入还高时,都感十分谢王兴碧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学有所成的王兴碧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换,编织工艺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王兴碧边学习边创新,努力创作各种花样的编织工艺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努力,王兴碧现在已经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经常作为老师到各地去讲学。

2017年,北川县残联为了鼓励王兴碧扩大规模经营,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北川县残联为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报了“残疾人扶贫基地”项目,获得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为北川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有效带动残疾人朋友灵活居家就业或自主创业,助推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