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脱贫典型事迹

用勤奋战胜贫困 用信念征服残疾——黑龙江饶河县残疾人乔维胜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18-09-25 16:33:07 | 来源: 黑龙江残联 | 作者: 黑龙江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在饶河县大顶子山下有个小山村,户不过百,人不过千。建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农业为主,土地不肥,大多是草碳土。人员大多来自本市集贤县和宝清县。取名昌盛,就想昌达兴盛,可是因为土地有限,始终也没有昌盛起来。

乔维胜,是这个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中等个头,性格内向,不善多言,但喜欢捉摸事。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曾当过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自乔维胜懂事起,他的父亲就教育他要听党的话,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恒心,要靠勤劳致富。父亲的话乔维胜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在村集体的时候他正年轻,每天按时出工,认真干活,日子还过的去。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乔维胜做为家中的老大,帮助父亲操持全家的生计,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1986年秋天,乔维胜与本村的一个姑娘喜结连理,结婚了。有了爱情,有了家庭,乔维胜干劲十足。他不与父亲和弟弟争地,在村边、林边开了100多亩地,农闲时进山采集山货,卖给收山货的赚点零花钱。乔维胜靠自己的勤奋向着理想的生活目标迈进。

结婚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望着白白胖胖的大儿子,乔维胜的心里更加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可是很快,他发现儿子与正常的孩子不太一样。他与妻子抱着儿子去了医院,诊断的结果是儿子患有“智力障碍”,用民间的说法就是儿子是个“傻子”。后来,乔维胜因长年上山采山货,受霜雨湿气的侵袭,两条腿患上了严重的骨刺,疼痛难忍,行走不便,整天靠药物维持。他妻子患上了心脏病。再后来,他的父母来到了乔维胜家,由他赡养。此时,他的二儿子出生了,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家庭人口的增加,父母的到来给乔维胜带来了压力,健康的二儿子的出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来。90年代初,饶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两黑一绿”的经济发展思路。乔维胜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和昌盛村的自然条件,选择了从事食用菌种植产业。

他从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平菇做起,取得了成功。但他很快发现,饶河人口有限,市场太小,消费量小,种出来的平菇产量很好,但难以在本地消化。在积累了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后,乔维胜开始进军种植效益更好的黑木耳。

乔维胜是执着的。他乐于学习,勤于请教,很快就成为种植黑木耳的行家里手。但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在乔维胜小有成就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打击。

有一年为了浇水方便,他选择了一块紧靠河边的地块做为种植黑木耳的基地,就在木耳长得又大又圆,即将采摘的时候,由于连降大雨,大顶子山上的山水下来了,河水暴涨。乔维胜选择的地块地势低洼,山水涌入木耳种植基地,用塑料袋做包装物的木耳袋很快就在水中漂了起来。村干部和乡亲们赶来了,乔维胜拖着两条行动不便的腿和大家一起用渔网拦,企图将木耳袋用网拖上岸,可是不行,水涨得太快,乔维胜眼看着木耳袋带着满身的木耳顺流漂去,他欲哭无泪。这次打击巨大,他数年的积蓄都投在这里了,指望打个“翻身仗”,没想到让一场洪水冲得精光。

乔维胜没有“趴下”,他重新选择场地,一切从头做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取得了成功,成为远近闻名的黑木耳种植户。

乔维胜是善良的。他成功后,没有忘记乡亲们,经常抽空到各种植户的地里看一看,用他掌握的知识帮助大家增加产量,减少损失。有一年受所谓“专家”的误导,大家都在木耳袋上扣上了塑料棚,以期提高温度,促进木耳的生长。但他很快发现,由于气温上升较快,棚内的温度上升到了28度多。根据乔维胜掌握的知识,气温上升到30度木耳菌就会被“烧”死,从而造成绝产。他立即让家人赶紧揭棚,同时通知周边几家抓紧揭棚、通风、降温。乔维胜腿脚不好,实在跑不动了,就安排人通知较远的种植户。由于他通知的及时,采取措施得当,使大家减少了损失。

他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多吸收村民参与生产,增加收入。他在生产旺季用工达到四五十人,每人工作一季,就可收入五千至八千元。长期雇佣的工人从春到秋可收入二至三万元。2016年乔维胜在饶河镇党委和政府及市、县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组建起昌盛村第一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收了五户村民为社员。今年,合作社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下,又拓展了种植项目,除黑木耳外,还增加了元蘑种植,成为合作社增收的新起点。合作社注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老牛顶子”商标也批下来了,即将在今年的运营中投入使用。

乔维胜是刚强的。这些年他拖着一双残腿四处奔走,辛勤经营,用残疾的身体,扛起家庭的重担,养着一残一老。他父亲去世多年,8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由他赡养。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同时考虑他父亲在担任支书期间对村里做的贡献,想把他母亲纳入贫困户。对此,乔维胜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虽腿有残疾,但我的手是勤快的。我能用这双手养我的母亲,养我的家人。”

乔维胜,一个执着、善良、刚强的人,用勤奋战胜了贫困,用信念征服了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