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代表团在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上打出“2022相聚杭州”的横幅。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经过8天的激烈拼争,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13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落下帷幕,来自亚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精神寓于运动,在顽强拼搏中写下了对梦想的渴望和对自我的超越。
成绩满意 展现风采
10月的雅加达依旧酷热。对于参加亚残运会,特别是田径、射箭等户外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是一种巨大考验。来自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克服身体上的不便,顶住酷暑,书写着生命的顽强,展现着体育的风采。
本届亚残运会,中国共派出232名运动员,不仅参赛人数超过历届亚残运会,而且新人多、重度残疾运动员多,其中有125名运动员是首次参加亚残运。通过顽强拼搏,中国代表团破世界纪录7项、破亚洲纪录21项,再次位居金牌与奖牌榜第一:172枚金牌、88枚银牌、59枚铜牌——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5年间,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共参加了180项国际赛事,获得1259枚金牌。在世界赛场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绽放出了耀眼的生命光彩。
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都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榜总数第一的成绩。在今年3月举行的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经过多场苦战夺得冠军,实现中国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10月13日,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中国残奥委会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张海迪(右前)展示印尼残奥委会主席森尼·马尔伯恩赠送的礼物。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团长张海迪对比赛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她说:“中国代表团这次夺得第三届亚残运会金牌和奖牌双第一,并实现远南运动会和亚残运会金牌和奖牌双第一“九连冠”,取得了竞技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这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感到振奋,让8500万残疾人感到振奋。体育运动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残疾人运动员在逆境中毫不气馁,参与训练,一次次地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为祖国荣誉而战,这样的精神是应该大力弘扬的。”
锻炼队伍 再创佳绩
本届亚残运会开幕后的首个比赛日,来自河北邯郸、第一次参加亚残运会的女子举重选手郭玲玲,就在女子举重45公斤级比赛中,两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同样是首次参加亚残运会,来自上海的女子轮椅击剑运动员辜海燕,一举夺得4枚金牌,一枚银牌。首次参加亚残运会就获得金牌的队员,在中国队中还有很多……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国的轮椅击剑运动虽然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不仅在亚洲处于绝对优势,在本届亚残运会夺得18枚金牌中的16枚,而且在世界大赛和残奥会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上海队教练孔令森介绍,中国轮椅击剑队在里约残奥会上夺得了13块金牌中的9块。从目前中国队的梯队建设和优秀后备人才实力储备来看,今后也有能力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在备受关注的集体球类项目中,中国坐式排球和轮椅篮球队,女队均蝉联冠军,男队均取得了亚军;中国男女盲人门球队则双双获得亚军。在举重、田径、游泳、乒乓球、轮椅网球等赛场上,中国选手也是捷报频传。中国举重队10名队员参赛,不仅全部夺得金牌,而且有4名选手打破世界纪录,成绩喜人;北京选手朱珍珍和黄惠敏夺得轮椅网球双打冠军,实现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10月12日,中国队球员吕桂娣(中)在比赛中投篮。当日,在雅加达进行的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女子轮椅篮球决赛中,中国队以65∶35战胜日本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据统计,在中国队的奖牌得主中,首次参赛的运动员所占比例接近一半。“通过赛场表现和成绩看,我们的新人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磨练。在赛场外,我们的年轻运动员展现出了自信与阳光。”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表示。
赛场上,中国队运动员顽强拼搏,勇于争先,不仅用奖牌、金牌总数双第一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中国代表团赛前制定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在亚洲领先、同时锻炼培养年轻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的目标,更展现出中国残疾人运动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形象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参与体育 实现价值
参与体育、发掘潜能,超越自己,找到信心——很多残疾人运动员都经过了这样的身体考验与心路历程。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康复,更是展示自强不息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
夺得本届亚残运会乒乓球TT8级男子单打和团体冠军、来自河北张家口的24岁运动员赵帅,4岁多时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左手截肢、右手的拇指功能严重损伤,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是体育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的李振东教练发现,开始乒乓球训练。赵帅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和强烈的求知欲,先后在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和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上获得了男子TT8级单打冠军和团体冠军,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分别获得男子TT8级单打冠军。目前正在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三年级就读的他,获得了“英国诺丁汉邓亚萍体育奖学金”,还打算大学毕业后去英国继续他的求学之路和运动生涯。
一位来自山东菏泽定陶县的基层残联工作者孔瑞华,十多年前白手起家办起一座特殊教育体育学校。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参加国内外残疾人体育比赛300余人次,获奖牌238枚。在国际残奥会、世界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世界轮椅和肢残人运动会等重大比赛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本届亚残运会夺得女子41公斤级、61公斤级冠军的崔哲和崔建金就出自这所学校。
▲出征本届亚残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举重队合影
“这些孩子最大的变化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孔瑞华感触尤深,“以前他们不愿意见人,更别说在公共场合训练了。”几乎每一个来特殊教育体育学校的孩子,都经历了从内向、封闭到开朗、自信的过程。体育改变了他们,他们也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时,他们的行动激励着所有人。不向挫折低头,把握生活的航向。人生有梦,超越自己。这种对待命运的态度,正是残疾人运动会贡献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