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脱贫典型】李健:苦熬不如苦干,残疾支书让贫村变桃源

发布时间: 2018-10-19 08:28:45 | 来源: 中国残联 | 作者: 中国残联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今年48岁的李健,是来自革命老区河南省桐柏县付楼村的一个残疾人。他身残志坚,争先脱贫,被村民和党员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他把桐柏山区一个偏远的贫困村,变成了幸福桃花源。

不幸是历练,也是财富

李健出生在桐柏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没有残疾以前,他除了种地,还是村里的电工。然而,在2012年一次检查变压器时,他右手触电,双腿被高压电击穿,当场昏迷。当他清醒过来后,医生们都说,“你的命真大,在我们的医院历史上,你这样重的伤势,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可见你的意志力、求生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根据他的现状,医生建议他把右臂和双腿截肢,但是他强烈反对,最后只截肢了右臂。

因双腿伤势治疗困难,伤势难愈,不能走路,李健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胳膊没了,如果腿再不好,以后怎么办?想到这些,他很绝望。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情况不容乐观:妻子因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治疗花了6万多,保住了命,却落下了后遗症,精神有点障碍。亲弟弟从小患病,也有智障。老父亲84岁了,2011年因车祸造成大腿严重骨折,现在走路还拄着拐棍。还有两个小孩需照顾。一个本来殷实的家庭,因看病变得一贫如洗,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如果倒下了,家也就完了。李健想着,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站起来。

不能走路,李健就用一只手支撑,坐在地上慢慢向前挪。他多次到洛阳白马寺骨科专科医院去治疗,从事故到治疗,先后做了11次手术。他每天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无论摔了多少个跟头,从不言弃。经过近半年艰苦的康复训练,李健能正常走路了,还做一些轻便的劳动。

有人问他,从一个正常人到残疾人,内心有着怎样的煎熬?李健坦然地说:“有些事儿,你躲不过去,与其终日唉声叹气,不如面对现实。人生的不幸也是一种历练,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艰苦的生活。就人生经历来说,这也是一笔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不幸也应该表示谢意!”

宁肯苦干,不要苦熬

康复后,李健对于未来很迷茫,作为一个贫困户,一没钱二没技术,该怎么办?犹豫苦闷之时,镇党委书记王诗东与他结为帮扶对子,经常鼓励和支持他,让他树立了信心。

亲戚朋友都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健,他很快筹资30多万元,租赁了150余亩土地种植大葱。但因当时盲目种植,市场信息不畅,造成大葱滞销,一次性赔了25万元。李健又陷入绝望中,干事咋就这么难?路在哪里?还是否要坚持走下去?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彷徨时,李健的帮扶人镇党委书记王诗东做他的思想工作。村里的党员干部、父老乡亲们也都鼓励他。儿子的一句话更是让他热泪盈眶,“爸,赔了没事儿,这说明你又重新站起来了,能干事了,咱振作精神,继续苦干就是了!”李健再次重拾信心,在哪里倒下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于是,他自费到驻马店泌阳县、南阳西峡县及湖北省一些地方学习食用菌、蔬菜种植技术,取到了增收的“真经”,并积极付诸实践。

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加苦干,在县、镇、村三级“志智双扶”下,2016年,李健家获得了大丰收:承租100多亩土地,种植60亩大葱,每亩净收入1400元,合计8.4万元;种植20亩花生,每亩纯收入1000元,计2万元;种植16亩玉米,每亩收入500元,计8000元;种植5亩批把树,销售树苗收入1万余元;种植4.3亩水稻,收入7000余元。加上贫困户入股分红、种粮补贴等收入,当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方便跑销路,李健学会了开车。他把周边的所有城市都跑遍了,与各大蔬菜市场批发老板交流,互留联系电话。他还通过网络与省外的蔬菜批发商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供应市场需求。他与很多外地的批发商都没有见过面,而业务往来,就是靠诚信。李健的各种蔬菜销往周边和省外10多个城市,经常供不应求。

脱贫成功后,总有人向他讨教致富法宝。李健认为,不怕失败,宁肯苦干,不要苦熬。脱贫,不仅要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支持,还要靠自己努力奋斗。

推己及人,带动他人致富

2015年7月,李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上的劲头更足了。他暗下决心,要做个人致富能力强、带富村民能力强的“双强”党员。2018年,付楼村两委换届选举,李健以高票当选了付楼村的党支部书记。

接手后,李健发现付楼村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矛盾很突出,安排工作难,干工作难,要想改变现状,要做大量的工作。于是,他首先就从改变村“两委”的工作作风做起:事事自己先带头,对各项安排后进行督促,做的不好或干的不到位的及时提醒,力争把工作做到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关系改善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同时,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干部讲工作上的故事、群众讲自己的故事,干群之间取得了谅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关系都和睦起来。

改善了工作环境,李健又开始考虑,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他想到,要让群众有活干。除了在外打工外,也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于是,李健带领大家在村口建了金芙蓉特色种植产业扶贫就业基地,村里的贫困户一方面把到户增收项目入股到特色种植基地,每年进行分红,另一方面到基地打工;贫困户和群众都能到村头的扶贫车间打工,由于不需要很高的技术,群众很容易上手。目前,付楼村里有70多人在车间务工,最高每天每人可收入150元以上,同时还不误农活,随来随干。

然而,村中还有16个残疾人家庭,依旧未能脱贫。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李健想到了自己办的蔬菜种植基地,何不把贫困户、残疾人户拉到基地干活,根据劳动能力,安排他们干些如除草、打药、摘菜等力所能及的活呢?于是,李健牵头成立了付楼村香菇种植基地,带头种了5万袋香菇。同时,还采取三种模式帮助贫困户种植香菇:一是有资金的基地提供香菇袋,在家里或者在基地种植都行,基地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按市场价回收香菇;二是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帮助协调金融贷款,基地提供香菇袋,自己管理,基地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按市场价回收;三是没有资金又不符合贷款条件的,由基地向贫困户先预支一定的香菇袋,获得利润后在利润中扣除预支香菇袋的费用,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香菇回收,让贫困户进行管理。这样,每户净收入能达到10000到30000元。李健还计划明年再种10万袋,带动100至120户村民种香菇。引导帮助20至30户村民带头建设50亩左右的蔬菜示范基地。

李健认为,要想真正脱贫,必须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要让贫困户树立信心,长本事,增才干。同时,各级党员干部不但要让贫困村民'骑上马',还要扶着'送一程',这样,贫困户才能走得远、走得好。

要当好村支书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李健晚上经常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他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对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李健也会带领村两委成员经常去慰问。现在,村民们都愿把李健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他商量,无事也经常与他唠唠嗑。

如今,付楼村面貌已大有改观,贫困村已摘帽。但李健深知,脱贫致富只是开始,乡村振兴建小康也要当仁不让。他要带领村里党员干部把两委班子建设好,社会治安管理好,各个方面都要有新的起色,决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