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胡艳苹:帮助智障人士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我、融入社会

发布时间: 2019-01-02 09:05:45 | 来源: 吉林残联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胡艳苹

她是一位“阿甘妈妈”。她有着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这份事业是她和智障人靠着一路打拼写下的“创业史”,这份幸福来自于她和她收养的智障人的不离不弃。

一、艰苦创业,打造残障人士的“善满家园”


胡艳苹与残障人士在一起劳动

好多人都知道胡艳苹在创业之初“钱没挣着,先捡回个爹”的故事。17岁那年,她为了家庭的生计和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奔波,卖过服装、摆过地摊儿,甚至承包过长春站附近的公厕和电话亭。1992年,胡艳苹在长春站摆地摊时,遇到了突发癫痫不省人事的赵凤元老人。老人没有家人,身患癫痫且频繁发病,生活不能自理。那时,她的生意才刚刚起步,没什么积蓄,为了节省每月雇人看摊儿的200元钱,胡艳苹宁肯自己天天晚上住在地摊旁的临时帐篷里。但她不忍心看老人再这样吃苦遭罪,一咬牙给老人租了间房,并悉心照料。转眼25年过去,现在赵大爷住在善满家园,已经成为这个家庭幸福的一分子。每年父亲节礼物胡艳苹都会买两份,一份给老爸,一份给赵大爷,像对待自己亲生父亲那样关心照顾赵凤元老人。令人称奇的是,经过精心照料,老人犯病次数也一年比一年少,现在基本痊愈。如今胡艳苹家里和工作上的事赵大爷都帮忙打理,赵大爷总是说,“我要在艳苹家生活一辈子,这女儿还得给我养老送终呢!”朴实的话语蕴涵着一种难舍难离的情感,他已完全融入胡艳苹的家庭了。

胡艳苹与智障人情愫的纽带源于她的第一个孩子。2001年她幸福地成为了母亲。当时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欢乐,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奔头了。可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孩子一出生即被确诊为先天性智障。医生说孩子只能活六、七个月。初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瞬间全部消失了。胡艳苹整天整夜的盯着孩子看,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孩子的小脸。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么可爱的孩子竟然是个智障儿!当时,她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即使他是天生的残疾,作为母亲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像健康的孩子一样,在母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但是,这孩子在她身边仅仅相伴了7个月。虽然胡艳苹的儿子不在身边了,但孩子的小脸经常会在她的脑海浮现。每次看到智障孩子的时候,她就像看到自己心里的儿子一样亲切。她常想,自己的儿子虽然不在了,不再给自己施予母爱的机会了,但是却给了她一个爱和自己儿子一样不幸孩子的机会!从此,胡艳苹一边打理自己的生意,一边照顾着随时捡来的智障孩子。

残障人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后天造成的。如果大家多一些关爱,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一部分人也会慢慢的好起来。25年前,曾在长春站附近流浪的康大姐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新娘。那时,康大姐因受刺激精神失常,总是在长春站一带流浪,捡垃圾箱里的东西吃。胡艳苹看见她后,觉得很可怜,每天都会多备出一些吃的给康大姐,还带着洗澡、买衣服。渐渐地,康大姐也开始依赖上了胡艳苹。多年的诚信经营使胡艳苹的生意越做越好,自己经营起了饭店,而康大姐的病情也出现好转。胡艳苹想,康大姐要是病好了就是个正常人了,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她就把康大姐带到饭店做保洁员,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告诫员工不可以歧视,要多帮助多鼓励康大姐。在这个充满爱心大家庭里康大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经好心人牵线,康大姐要出嫁了。出嫁前,胡艳苹亲手交给她42000元钱,这是康大姐从开始当保洁员到现在的工资,胡艳苹一直替她攒着。胡艳苹对她说“大姐,这些钱是你的劳动所得,拿着吧。我们永远是你的娘家人!”康大姐万万没想到,这个救了自己命、给了自己一个家的人,是如此尊重和厚待自己,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如此幸福美好。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胡艳苹于2010年创办了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这是智障人康复托养、培训就业的爱心公益机构。该机构自创办以来,为长春市智障人康复训练、托养、培训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并为轻度智障人参与就业、融入社会提供了出口。1992年至今,胡艳苹先后救助收养了100多名智障人,他们中有50多人已经被家里接回或康复重返社会,还有48个智障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善满家园。胡艳苹把捡到他们的日子作为他们的生日,同时,她还给他们每个人都取了可爱好听的名字——开心、快乐、幸福、吉祥……在这些名字背后,寄托了胡艳苹对他们未来的期望。

二、积极尝试,“阿甘餐厅”让智障人士活出尊严

“妈,咱开个餐馆,我当经理,我能帮你。”被大伙称为“梦经理”的孩子,是撺掇胡艳苹开餐馆的“功臣”。智障孩子叫胡艳苹“妈妈”,大伙也都称她为“阿甘妈妈”。2015年5月19日,全国首家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正式开业。阿甘餐厅营业面积6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阿甘餐厅所用食材大部分为智障人农疗基地生产,这里是为智障人士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的一个爱的平台!不一样的餐厅,一样的爱,残健同行。12位通过岗前专业培训的智障人士成为阿甘餐厅的员工,负责传菜、清理、搬运等各种工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5家新闻媒体对阿甘餐厅实训基地进行了集中报道。

胡艳苹在阿甘餐厅启动仪式现场

“用阿甘精神对待工作,完善自我,我劳动我快乐,加油!”智障人喊出口号的声音虽然有些含糊,但却洪亮有力,这些智障人士从没想过他们能有自己的工作。人们在品尝佳肴的同时,更是无形的奉献了爱心。而参与工作的智障人士也在服务中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有人质疑阿甘餐厅是个噱头。胡艳苹说,这是她帮孩子实现的一个梦。“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尊严和价值。孩子也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智力慢慢成长。”目前,在全国6个实施支持性就业试点地区中,阿甘餐厅是一次性支持智障者融合就业最多的试点机构。如今,从康复托养,到农疗、工疗的辅助性就业,再到阿甘餐厅的支持性就业,胡艳苹为她的智障孩子融入社会铺设了一条坦途。

后来,胡艳苹带着阿甘孩子和就业辅导师走上了《中国梦想秀》的大舞台,她们出色的展示了智障人士参与社会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智障人的光明未来。他们只要说出自己的梦想就会实现,《中国梦想秀》圆了胡艳苹的梦,圆了阿甘的梦,也向全社会证明了胡艳苹这些年来大爱大善的圆满与成功。

三、积极探索,让可爱的“阿甘”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面对全社会一千多万残智障者,胡艳苹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为了改变这个特殊群体的命运,她一直在努力着,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长春市民建会员、全国助残先进代表和吉林好人的影响力,积极为智障人士代言。

2016年,胡艳苹又在善满家园的基础上,建立了“阿甘村”运营新模式。阿甘村占地面积18公顷,村里设置了农疗、商疗、工疗基地,修建了鱼塘,饲养了鸡鹅等。“阿甘村”成立当天,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吉林省政府副省长隋忠诚、长春市副市长桂广礼等各级领导来到现场,对胡艳苹的爱心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2017年,善满家园创建了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创孵示范园”对残疾人进行精准定位、精准培训、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现有实训项目13个,创孵企业8家,累计培训255人次,是一种可持续、可放大、可复制的全新模式。

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与胡艳苹亲切交流

现在的善满家园已成为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基地。胡艳苹和她的孩子们经过25年的风雨相伴、不离不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爱下,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执着与坚守收获了人生的幸福。从“善满家园”到“阿甘餐厅”,再到“阿甘村”的建成,胡艳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智障人士康复托养就业工作中,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托养+康复+培训+就业+融入”良性的运营模式,即以康复托养中心为依托,对心智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再到阿甘村的全面提升,并为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提供绿色食材,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心智障碍者通过岗前培训,在就业辅导员支持下安置在阿甘餐厅或其他单位参与就业。

多年来,胡艳苹一直渴望全社会能够对智障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更加关注,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保障体系,让智障人生活的更健康、自立、幸福,增进社会对残智障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长春市九台区已经谋划在阿甘村旁探索建设智障人特殊教育机构,并将其交给胡艳苹运营,通过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智障人士的生活就业层次。胡艳苹梦想的智障人生活模式即将形成!为了让智障人士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我、融入社会,“阿甘妈妈”胡艳苹一直在努力着,相信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