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个普通的周末,沪上凌晨五点的街头泛着凉意,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温梦之中。黄浦区某租屋已经亮起了灯光。74岁的黄吉人像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7点左右已经来到了市南中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工作,在这个周末的上午,她还接待了首次参加项目前来上课的化学老师,处理了几个学生问题,并安排好教室值日生。随即,她和同事们将部分志愿者证书内页组装、盖章和封包。然后着手安排智力助残基地的培训事宜,将5个分基地汇总的50个名单,整理后发送到市残联,又马不停蹄的进行即将出版的画册的审稿。晚上,她得知两个残疾人家庭子女需要教育辅导,立刻打电话询问清楚情况后,联系志愿者安排课程,忙碌直至晚上10点钟……
智力助残,立德树人
黄吉人
往常,残障人士没有高学历,缺乏一技之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收费昂贵的“兴趣班”、“家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18年前,一句“谁来帮帮我们的孩子?”深深击中了黄吉人的内心。政治老师出身、身患残疾的她深知教育对一个残疾人家庭的重要性。摆脱贫困的根本还是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她和一群肢残人协会的“有志之士”们组建起智力助残队伍,决定帮助残疾人子女、残疾青少年和部分特困家庭子女接受全免费的、优质的教育。这年春天,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市南中学腾出教室, 21个学生组成了“新概念英语班”,来自上海外国语的学生们成了第一批志愿者老师。这就是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也即黄吉人智力助残工作室的开始。
如今,心希望为孩子们提供辅导班、上门家教服务,举办文化活动,给困难学生颁发奖、助学金,从根源上让残障人士家庭摆脱贫困。修车师傅张毓诚的女儿在黄吉人团队的帮助下,顺利毕业找到工作,为家里添置了三张床、写字台、台灯及电脑,写下退保申请的张毓诚兴奋地喊道:“低保帽子在我头上戴了14年,现在终于抛到太平洋了!”
黄吉人认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立德树人,而孩子们对社会的看法尤为重要。”曾经一男同学出于对知识的渴望,混到别的班级旁听蹭课,倔强的自尊却使他如坐针毡,“一节课什么也没听进去”。直到后来在智力助残的教室,让他觉得“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资源。”
黄老师与她的学生们
受助的同学们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考入天津大学的小谢在生日这天去义务献血;从初中开始接受辅导的小黄工作后,将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慈善义拍;曾在大学里组建志愿队伍的夏鹏,工作后继续去地铁站做志愿者,她说:“志愿者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ABC,更重要的是教会我怎样奉献和感恩。”
黄吉人老师常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教书育人;二是智力助残志愿者,帮助残疾朋友,为了一个目标——培养青少年,这一生值得。”
教育脱贫,任重道远
黄吉人老师小小的房间,周边堆满了书籍、报刊、资料,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教师发起的“智力助残”项目,却已从最初一个班发展到现在10个班,不仅有课程家教,还有心理辅导,参与志愿者达16300人,受助者多达5630多人。
黄吉人与残疾人子女在一起
与很多人的退休生活不同,黄吉人依然全副身心扑在工作上,谈起项目来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她说最好的养生就是来做志愿者。其实近年来她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状况,不仅动过两次手术,2017年8月还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膝盖髌骨骨折,而当时她心念着慈善基金会的项目审查,交完全部资料后,已然错过了骨头生长的最佳时机。加之年轻时坚持拄拐杖站着为学生们上课,如今再也没有站立的力气,素来性格坚强的她只好坐上了许久未用的轮椅。
18年智力助残,是对教育脱贫的信念。黄老师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既懂教育,又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心希望不是一个人的事,更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政府的支持,‘立德树人’‘教育脱贫’任重而道远。”
黄吉人(右1)与志愿者同行们交流
多年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上海老年报》、《支部生活》杂志、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台等都报道了黄吉人同志从事志愿者活动的感人事迹。黄老师四十多次获得区、市、全国荣誉称号,如“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志愿者”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爱心使者”、上海市“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她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带领的“黄浦区智力助残团队”荣获“二00六年度黄浦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上海市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和“2012年上海市创新型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她负责的上海市“智力助残”项目两度荣获上海市志愿者活动“品牌项目”,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基地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