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探访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小村庄“蝶变”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19-01-29 08:55:4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奚婷 郭颖慧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中国网讯(奚婷 郭颖慧)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针对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2019年则要对各地进行试点总结,然后在各个方面有序展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闯出了一条具有战旗村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

日前,中国网记者随中国残联“四川走基层”采访组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实地探访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面貌。

“旅游+文化”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宽敞整洁的道路,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排排精致的小洋房在葱翠的绿荫中露出白墙……优美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川西特色、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生水起的农业旅游,让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许多村民未曾想到,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小村庄也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旗村位于郫都区西北部,距离成都市区30多公里,与都江堰市和彭州市相邻。它因乡村振兴改革而闻名,原名是集凤大队,1965年因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改名战旗村,后来凭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等探索而声名远播。

image.png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来到战旗村,他察看特色农副产品和蜀绣等手工艺品展示,观摩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操作,还自己花钱买下一双当地群众做的布鞋。

2018年8月,由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自主建设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建成,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街道两旁的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有序分布,一家接着一家,令人应接不暇。

image.png

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的布鞋坊就是“乡村十八坊”其中一家。她告诉记者,随着这里的布鞋坊开业,他们店的规模就正式翻番。“我们是生产、销售、互动于一体,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够知道制作过程,了解这小小的一双布鞋背后的传统文化。”赖淑芳激动地说,有了十八坊这个平台,她对传承传统文化更有信心,未来,他们还会继续扩大规模。

如今,布鞋坊不光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同样解决了大部分残疾人就业。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赖淑芳店里需要更多的人手,于是她通过当地就业机构和残联发布招聘启事,招聘更多人来店里学习制鞋技艺。“他们中有居家的妇女,也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因为来到店里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到3000元。”赖淑芳说,除了向周围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更让她高兴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店里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昌布鞋更有机会传承下去了。

image.png

科技助推农业产业“又快又稳”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改变消费方式的同时,倒逼着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战旗村又一次抓住机遇,搭上“互联网”的便车。比如,2017年11月,战旗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京东云创”、“猪八戒网”、“天下星农”等知名品牌营销公司合作,搭建“人人耘”种养平台,实现农特产品“买进全川、卖出全球”精准营销。截止到目前,该平台的注册人数已达5万多人,销售总额达2500多万元。

据了解,2017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993元。

同时,先天的资源禀赋,加上战旗人不畏艰难的改革精神,在战旗村掀起了返乡创业和人才资本进村下乡热潮,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从而做到“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让村民初步走出了一条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的乡村振兴战旗路径,这其中,有69名残疾人村民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