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2019全国两会 · 聆听残疾人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尽快建立无障碍建设评审机制,避免设施形同虚设

发布时间: 2019-03-14 08:39:24 | 来源: 中国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表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管理缺失、设计标准难以落实、施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无障碍专项评审审查认证认可机制》,避免无障碍设施的缺位、形同虚设或是先建后拆。

吕世明认为,应尽快建立一套行业无障碍的专业评审、认证、监督、验收和处罚机制,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无障碍建设系统完整、高标高质。同时要加强对注册建筑师全流程的无障碍培训咨询,使培训及案例进课堂、进校园、进工地,并将优秀的无障碍创新实用纳入建筑奖项。他说,该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避免设施建设走弯路或是返工,有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存。

据介绍,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2.5亿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40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他们对无障碍环境有很高的依赖程度。除此以外,孕妇、儿童、大量伤病人员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都将是无障碍的受益者。 

吕世明表示,无障碍环境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美好生活环境,是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文件,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密集出台20多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顶层政策和服务举措,倡导无障碍人文理念。

吕世明透露,中国残联近两年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在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哈尔滨、深圳、杭州和有关高校等进行了尝试,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源头及早介入、强化推进,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其中,雄安新区市民中心、北京新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无障碍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他表示,尽管国家制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无障碍设计规范》,但是依法依规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远未达到基本要求,规范、标准又适用的无障碍设施尚有缺失,管理机制和手段缺乏,残疾人在信息获取方面仍存在较大障碍。

对此,吕世明呼吁,为保障残疾人信息获取,电视新闻和节目应普及添加字幕或手语翻译,并为此要制定相关国家标准,严格节目的验收。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既有校园无障碍的改造力度,提高新建校园设施的无障碍标准与数量和质量,尽快制定校园无障碍国家标准。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提升文化影剧院和场馆的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