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郭利群: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应具有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 2019-04-19 08:40:20 | 来源: 故事重庆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城市大脑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更要传递温情,更应具有人文精神。”4月18日,在“未来双城记——城市智慧大脑的建设与运营之路”论坛上,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利群发表了《城市智慧大脑应具有的人文精神》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城市大脑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更要传递温情,更应具有人文精神。消除歧视,弥合“数字鸿沟”,智慧城市不能不考虑各类人的生存和生活提质。在智慧社会推进进程中,希望在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普及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等环节和链条上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顶层设计上同样也要充分考虑残疾人需求。

以下附演讲全文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利群: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应具有人文精神

image.png

"十年辛苦不寻常",向智慧城市的所有参与者致敬。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孕育"城市大脑",迄今为止,全国已有500多座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集成电路为智慧城市提供了超强算力、海量存储和智能感知,而以实时感知、自主协同、智慧决策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则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信息连接的基础和载体,使万物互联、数据共享在城市中得以实现。毋庸置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所孕育的"城市大脑",正在使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政府管理更加优化,市民生活更加畅通便利。然而,"城市大脑"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更要传递温情,更应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其实,真的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弱有所扶是原则,在这个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持"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理念。更何况,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无论对传统文化怎样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我们都不能丢掉"仁爱","民胞物与",唯其如此才是"希望的哲学"。

残疾人获得感逐年提升

虽然残疾人在社会中是短板,底板,但广大残疾兄弟姐妹更深切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大脑建设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在此举几例作说明:

"一卡在手,服务全有" 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残疾人服务一卡通(以下简称"一卡通")在全国残联信息化工作会上正式启动发放。这是中国残联的第一张智能化残疾人证,也是北京通的第一张卡。目前,北京市残联已为全市52万多名持证残疾人发放卡片,基本实现"一人一卡,依卡服务"。一卡通整合了残疾人证、市民卡、公交卡、银行卡等多张卡片,具有证件、刷卡、扫二维码等身份识别功能,免费乘公交、进公园等社会服务功能,助残补贴、助残消费等金融功能,以及康复、辅具、就业、数据采集等业务管理功能。四重功能集于一体,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和个人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一卡在手、服务全有"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残疾人康复,融入社会,离不开辅具。

"互联网+辅具服务"助推辅具政策实现人群全覆盖、政策全覆盖、关爱全覆盖。2016年,北京市残联修订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普惠制残疾人辅具补贴制度,《办法》一是规定对残疾人购买辅具服务给予补贴。二是规定低保、低收入待遇等5类残疾人享受补贴标准100%的补贴,其他持证残疾人享受补贴标准50%补贴,实现人群全覆盖。三是在对应时间周期可同时享受"一大两小"共3件辅具。

为了推动政策实施,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市残联建立了"北京市辅助器具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受理残疾人辅助器具购买、租赁补贴申请。通过这种模式,残疾人可通过网络平台实名反映自己的辅具需求和提出服务申请,信息系统自动审核,评估机构提供免费入户评估,服务供应商无偿提供相应服务,服务经费网上结算,实物物流配送到家等,构建了一条残疾人不出门就可以申请和得到辅具服务的便捷通道。目前,平台通过招标入围,中标辅具产品企业108家,辅具种类83种,中标辅助器具产品2004件,涵盖五类残疾人。产品价格均为最高级别代理价,一般是市场价格的3-7折。目前,平台注册用户44万多人,发放辅具近12万件,交易总金额近1.74亿元,政府补贴资金近1.29亿元。

"量服"模式四川省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模式(简称"量服"模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服务的鲜活个案。它以精准需求、精准施策、精准监督和精准管理为核心,以网络化、信息化和云平台为工具,以教育、就业、康复、维权、宣传、文化、体育为主要领域,全面、动态地掌握残疾人特定方面的基本情况、需求状况、以及所享受的各项服务、以及"一人一策"服务落实情况,并将有关情况据实录入数据库,构建了一个包括残疾人、各级残联和各类服务机构在内的互联网+时代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促进了残疾人服务的个性化。

各类助残机构可以直接通过"量服"平台和手持APP查找服务对象,查看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填写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跟踪后续服务,并在平台和APP上进行日常宣传和维护;各类残疾人可以对"机构量服"用户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各级残联则可以通过平台和APP对各类助残机构承接的服务项目实现动态管理。在"量服"模式中,与其说政府、残联、服务机构、残疾人等"谁受益大、谁受益小",不如说它们都在这一新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普遍受益。

从国家层面看,2015年来,中国残联持续开展残疾人服务状况和需求的动态调查,获取了3000多万持证残疾人的数据,接入了国务院数据平台,为国家领导人决策提供了参考,为精准扶残助残提供了数据支撑。现在越来越多的省市采用移动终端采集数据,实现了数据实时更新,残疾人事业大数据平台初步成型。

消除"数字鸿沟",走出社会规则与技术进步的异步困境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在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的群体在对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上存在着差异,并因此造成发展机遇和环境的巨大落差,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不断分化,从而产生了"数字鸿沟"这一概念。

数字鸿沟的产生,首先在于技术和设备上的差异。例如:随着网上购票越来越普及,都市白领们只需滑动手指或敲击鼠标就能轻松订票﹔而对一些外来务工者或老年人、残疾人来说,学习上网本就不容易,网上购票这一"技术活"就更难掌握了。此外,网上购票还要比拼谁的网速更快、手机或电脑更好、插件更强,在这些方面,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除了技术和设备上的数字鸿沟,观念上的"数字鸿沟"同样值得重视。对于残疾人而言,造成他们与健全人形成的"数字鸿沟"的原因,不言而喻,是因为他们身体的残疾。残疾人由于肢体、听力、言语、智力、精神等方面的缺陷,似乎注定了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主要由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意外伤害、出生缺陷等因素导致。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后,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社会上歧视、虐待、伤害残疾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新修改)》第三条指出: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基于残疾的歧视"不限于教育、就业等歧视,还包括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不作为情形。

《北京晨报》曾发表了题为"北京盲道被指设计不合理,盲人直言走就是作死"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足够从北京一直铺到湖南省会长沙,长度世界第一。在行人稀少的五环辅路上、甚至高速公路边都铺设了盲道,但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当盲道的建设不在止步于道路验收的冰冷规定,而是按需而设,"盲道"才能改变目前"盲目之道"的尴尬。这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机械化地去理解实现形式上的平等,那既不合用,也是巨大的浪费,出路何在?靠智慧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电子导航将来会逐步取代盲道。

残疾与健全构成了生命的全部。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皆有所不能。残疾是每一个人在生命进程中或早或晚出现的生命状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传承博爱,只有这样,才能弥合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才能形成包容与和谐的社会。

无可讳言,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社会规则与技术进步的异步困境。人类一方面不断创新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规则,用规则约束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性之恶,从禁用技术无端夺人性命到禁用技术带给人情感伤害。现在个体化行动的无穷性,场景化行动的无限性,使技术与规则迭代的异步性,成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真正困境。技术失范,技术跑在前头,习惯思想、社会安排都落在后面,进而造成了技术对社会的决定性影响。在规则约束不到的地方,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方向则完全取决于技术精英行动者的自我规则,这就是技术失范发生的场景。我们不怀疑中国科学家普遍怀有高尚情操,但光有道德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最近的克隆事件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必须鼓励技术为善,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这五个理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应割裂。

几点建议

在智慧社会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希望在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普及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等环节和链条上,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

顶层设计充分考虑残疾人需求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复杂系统工程,群体"数字鸿沟"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环节与价值目标。一方面,需要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城市智慧大脑建设的宏观方向,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文化水平、居民诉求、信息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差距;同时各地区也要着眼实际,积极开发一些适用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残疾人等群体的智能型产品与服务,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利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这些都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建设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术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强调人文积淀和人文精神的交融。智慧因子与人文积淀、人文精神的交融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目的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所有人的幸福和梦想。

具体地讲,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小到手机,大到无障碍环境,让智慧城市大脑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更要传递温情,实现"城市让所有的人生活更美好"。

以智能化提升无障碍环境近年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成果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获得了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下阶段应将无障碍环境融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智能化中,纳入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中,对残疾人、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景区、文明校园、民航铁路等交通系统中,同步实施,落地见效。应促进无障碍科普知识进课堂、进考场,开设通识课程,加强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法治意识和人文素养,形成自由自在自如的无障碍社会环境。

呼吁社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在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表明,残疾人就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用商业手段成就公益梦想的宜生无忧董事长孙金政,2016年初,创办了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的宜生无忧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宜生无忧企业公益助残计划"。

从一家400人的设计公司入手,孙金政成功帮助6名残疾人通过残疾人招聘平台实现就业。同时,通过残疾人岗位众包平台,还让残疾按摩师额外获得收益,每个残疾按摩师每月可挣4000-5000元,而设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60-70万元。最后的结果是,残疾人、企业、宜生无忧、政府四方皆满意。

这一模式得到迅速复制,短短一年时间,就帮助2000多残疾人成功实现就业,参与企业800多家。

2017年7月,宜生无忧正式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互联网残疾人就业云平台,同时也标志着"宜生无忧企业公益助残计划"得到了政府与业界的认可。

孙金政表示,"希望能在未来的几年内,联合企业帮助我国10万残疾人通过工作获得美好的生活。"

据国家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率仅为43%。生命的坎坷使残疾人大都具有顽强的毅力,他们对所属企业忠诚度高、敬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发展辅助性就业,鼓励残疾人创业,采取优惠措施帮助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过去五年,共新增100多万残疾人就业。我希望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助力残疾人创业就业,而不是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除了智以外,天地之间,还应有仁有义,有礼有信。

智慧城市不能不考虑各类人的生存和生活提质,不能在人间建立"亚特兰蒂斯",那是神一样的国度。我们相信官员有民本情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学者有人间情怀,利乐有情,建设一个公义仁爱有温度的社会。我们相信,智慧大脑会作出示范引领,则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