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全国残疾人脱贫先进典型王华银:不当贫困户,要做新时代追梦人

发布时间: 2019-06-27 14:10:0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中国网讯  “你看他矮矮的,走路,吃水都成问题,还养牛?”1985年,16岁的王华银怎么也想不到他现在的生活: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带领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四处碰壁生活艰难

今年34岁的王华银,来自贵州福泉。身高只有1米2,一家7口人中除了他的父母和两个孩子,王华银的弟弟及妻子都是残疾人。

从16岁起,王华银就外出打工,但由于身体原因,没有一家工厂愿意接收,无奈之下,王华银返回了老家。为了生活,他曾摆过地摊、干过苦力,由于收入低,连自己都养不活,更谈不上给家人好一些的生活保障。看着日渐年老的父母和破旧的房屋,王华银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撑起这个家。当时时常有人下乡收购土鸡,于是他决定,利用家里面积攒的鸡蛋,自己创业。

王华银把家里母鸡下的蛋筹集起来,自己学着用电灯加温孵化小鸡,由于不懂技术,即将孵出的小鸡全部死在蛋壳内,王华银不甘心,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来200多羽小鸡用旧烤棚保温饲养,看着小鸡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慢慢长大,他尝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然而,几天时间,200多只鸡全部感冒死光。祸不单行,那段时间,王华银常常感觉到双腿隐隐疼痛,经检查确诊,他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病。疾病、创业失败的双重打击,王华银灰心绝望,躺在床上整个人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四次创业终获成功

然而,看着简陋的家、想到身上背的债,王华银对自已说:“不能就这样认输”,他决定再次离开家,奔赴浙江。因为自身条件,王华银没有选择的余地做了一份很苦很累,而收入很低的工作。这期间,王华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外打工多年,王华银的思想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了自己的家人,也不想一辈子都在外打工,王华银决定回家创业。

2004年,王华银带着家里仅有的17000元现金,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来到市区,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精品店,因经验不足,造成货物积压,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亏损严重。精品店生意失败后,无奈之下,王华银整合了所剩下的货物,背起货囊“转战”贵州福泉的各个乡镇赶“乡场”,哪里有“乡场”,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2007年,王华银看准了“牛生意”,将摆地摊所得的1000元,并多方筹资7000元,用于第三次投资。在买卖牛的那两年时间里,王华银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甚至还常常到临县牛马集散市场。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天气,每次买到牛后,我都得走小路将牛往家里赶,最远的一次我走了60多公里,从早上走到晚上,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钻心的痛。回到家,连刚买的牛都累得躺下,人就更是累得倒下就能睡着。

2008年,在政府的动员下,王华银进行了危房改造。这次新修房屋,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最后圈养的8头牛都卖来建了房,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春节刚过,王华银就背着跟我个头差不多高的大港包,手里提着日常用品,和几个同乡一同外出务工。于是,王华银再次搭上了开往浙江的列车。

“总有一天我也要让我的父母、妻子、孩子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目前的处境再怎么困难,只当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一次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王华银先后到过抛光厂、皮带厂做过工,但干了一段时间都因体力不支,无奈辞掉工作。最后,在一家徽章厂,王华银找到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因手上活麻利、脑筋好用,他经手包装的产品深受老板和客户的好评,为此,老板特地为他定制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

和身边工友们的想法不同,他们可以得过且过,当天挣钱当天用,作为一名残疾人,家里还有妻儿、父母和兄弟,我必须想着明天甚至更久以后的事。因为过惯了苦日子,对于生活,我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外出务工期间,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为70元,最高没有超过90元,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回乡后能继续我的致富梦。在农村,种田种地是主业,养殖是副业,这是传统的农业观念,我为什么不把老家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把养殖作为主业呢?2010年9月,经过慎重思考,我回到家乡,将目光转向养殖业上。

这次,王华银再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从粮草储备到圈舍修建,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他开始了第四次创业之路,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原因,产业发展之初进度十分缓慢。在得知王华银想养牛的想法且开始着手之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市残联、市住建、市市场监管、市农工、牛场镇等多家部门协商,帮助王华银解决实际困难。

当时,考虑到王华银家一户多残,家庭经济困难,又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镇政府决定在低保提标核查中保留我的低保户指标。王华银当时想,低保是用来救助特别困难、没有收入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只要自己勤劳苦干,一定可以有收入,何不将自己的指标调整给其他更需要的群众。2010年,王华银向镇政府申请主动退出低保户行列。

创业之初,大家都不看好王华银。天道酬勤,两年后,王华银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他不仅还清了2万元钱的贷款,还买上了小货车,日子也逐渐过得好了起来。尝到甜头后,王华银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养殖场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同时又新建了2个圈舍。养殖场的实际成效也让王华银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我时常在想,假如我一个人只喂了十头牛,今天我销售只有五头或者两头,对于外面的采购员来说,你这点数量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以我一个人的力量,起码要很多年以后不断地努力可能才打入市场,我不如召集大家聚起来,既又解决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减少留守儿童,也是为我以后打入市场创建品牌打好基础。我当时就只想做一件事,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抱团发展养殖业。

2016年3月,王华银和寨上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的闲置的土地,再租用邻居的土地大约40多亩连成一片,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残疾人有6人,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场成立之初,资金不够,合作社就通过小额信用贷,边建设边投入,建成一栋使用一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养殖场现在总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圈舍10余栋,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吸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发展养殖致富。到2017年年初,养殖合作社开始见效益,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养殖合作社被先后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州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共获得县级补助资金2万、州级补助资金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同时得到了“3个15万”创业贴息、小微企业补贴、特惠贷等政策支持。王华银还被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2017年度贵州省残疾人十大杰出典范,这些奖励和荣誉,既是对他创业的认可,也是对他的鼓励。王华银创业致富的的信心更足了。

为了让合作社这艘创业船走得更远,行得更稳,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王华银参加“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学习养殖技术和知识,而且他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办学点建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

去年8月,王华银参加了贵州省残联在石阡县召开的全省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誓师大会暨现场推进会,深受感染和启发,决定借鉴石阡的优秀经验,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全村重度残疾人作为入股分红的重点对象,实现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残疾人实现小康相结合。目前,王华银已将原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正在建设一个能容纳300到500头牛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让大家一起致富,计划在6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让王华银高兴的是,在他的带动下,他身边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大家互帮互助,不等不靠不要,都在靠双手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