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位: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
推荐文章:双拐撑起校园一片天
她以优良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一颗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爱心,靠着双拐撑起校园一片天。——题记
张兰萍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身残志坚的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学业,并以双拐行走踏上了她所钟爱并为之奋斗的乡村教育教学之路。她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张兰萍。
身先示范,抚育学生共成长
刚走上讲台的张兰萍,深感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认真系统地自学了高等师范教材,长期订阅多种教育类报刊,潜心学习研究先进的教学经验。她因材施教,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和教改,每堂课都精心设计,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等级的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积极讨论的机会。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班上成立了“语文值日生制”,设立了阅读课、实践课。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张兰萍是个有心人。为了做好教学用具,她养成了随时随地收集素材、学习手艺的习惯。她一边做好教学工作,一边自学提高,常常因为“充电”而熬到深夜,第二天又坚持拄着双拐走进课堂,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孩子们。对教学一丝不苟,有弄不懂的地方,就到镇中心小学去请教。张兰萍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常常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认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凡是张兰萍教过的学生,无不为其人格所感动,无不为其精神所折服。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她把自己的部分书拿给学生传阅,用自己的工资给班上订阅报刊杂志,一有空就把好的文章选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摘抄精彩的文章,积累词汇,丰富语言。1997年,她被评为“自强模范”后,省民政厅奖励给她的一千元现金,她舍不得自己用,全部给学生买了课外读物,并把家里的一个简易书架搬到教室,在班上成立了启迪读书角。她还开设了阅读课,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起名“小金库”,用于摘抄精彩片段和优美词语。
做了28年的班主任,张兰萍深知作为老师,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家通往学校的路崎岖难行,虽然只有一里多地,可张兰萍走起来足足得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有一年冬天,田间浇水使路面结了冰,她不小心滑倒了,当时天还没亮,路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周又没有扶手栏杆,她竭尽全力,却怎么也爬不起来,只好用手托着双拐在冰水泥泞中艰难的向学校爬去。裤腿湿透了,手掌也磨破了,冻得浑身发抖,但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克服,我绝不能迟到,因为我是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当上课铃声响起时,她又满怀信心的站在了她热爱的那个讲台上。
走进张兰萍的班级,教室清爽洁净,有鲜花、标语、图书角,与众不同的是教室后面有一张课桌,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开水瓶,下课后学生们各自端起自己的瓶子喝水。这在其他乡村学校很少看到。可以看到学生的衣着,虽不时髦却很干净;学生坐姿和举手姿势都很端正,上下课起立坐下精神饱满动作整齐。能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上倾注心力,可见张兰萍对学生的培养是有远见的。
多年来,张兰萍带出的历届毕业生成绩均名列学校所在学区榜首,且优良率达到100%,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她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育教研论文,撰写的教研论文《培养小学生想象写作能力“五法”》荣获全国教师“红烛杯”论文竞赛一等奖;所写的范文《家乡的梨园最美》,获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师写作范文二等奖;散文《我思、我愿、我盼》在“西部大开发,青少年怎么办”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兴趣》、《训练农村学生讲普通话的捷径》、《浅谈作文“题眼”的教学》、《懂得感激是美德—小学班主任工作点滴》……散文《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一束不败的鲜花》、《路》等30余篇分别发表于《白银教育》、《甘肃教育》、《甘肃教育督导》等报刊杂志。
精研教法,育得苗朵竞绽放
张兰萍特别注重作文教学。作文指导课上,除了一般性的审题、选材、构思外,她还特别强调作文时说真话、吐真情。根据不同类型的作文,她编了许多小歌谣,如记人的作文,应注意做到:外貌描写要传神,语言生动像其人;刻画动作用词准,心理活动感情真。她还经常进行示范作文,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们评一评,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们在评议中逐步学会了修改作文。
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她还让学生练习写一些生活小论文,如:绿色塑料大棚的种植,如何培植无公害蔬菜。她的教学语言清晰,朗读富有感情,启发讲解恰到好处,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发言积极踊跃,更可贵的是学生能够评论:某某同学说的是流水账,某某同学缺少联想,某某同学词语不够丰富,等等,小学生能有这样的鉴赏力,找问题、提意见如此中肯,可见平时语文教学的扎实和卓有成效。
作文讲评课实际上是一节讨论课,张兰萍引导大家各抒己见,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作文指导课也是讨论式,张兰萍是中心发言人。讨论解题——写什么;讨论布局——如何写;接着示范——老师怎样写;最后指导学生们拟出提纲。只见学生个个准备大展才华,丝毫看不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课堂教学之外,张兰萍还注重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她有不同的批改方式,更多的是“面批”,既是一次思想交流,又可做文字修改;教室的后墙上,每个学生分得一块16K纸大小的版面,两周更换一次手抄报;班上有教学辅助读物、寓言、童话等书籍300多本,有报纸三种,夹得整整齐齐可自行取阅,读书看报蔚然成风。
学生们按家庭住址就近组织学习小组,选出组长一人,单双周交替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项是办手抄报,全组协作完成;一项是出自测试卷,一套题卷面上写有“出题人”和“答题人”,由出题人批改,老师抽查。学习小组在谁家活动,临走前一定会把院子打扫干净。偶尔余兴大发,还会一显身手让某位同学的父母下地回来吃到现成饭。通过这样的努力,班级里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日益增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渐渐地,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能力也很快提高。多年来,张兰萍辅导的30多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一批学生的习作发表于《学生天地》等杂志。
1998年和2003年,张兰萍精选学生的800余篇习作,编辑出版了《童心·童真·童趣》一书两集,颇受同行、家长及学生的喜爱。2005年,她撰写的散文《心灵深处的感动》,和著名作家史铁生,张海迪等的作品同时发表于《为了生命的美丽》一书,原国家残联主席邓朴方接见了她,并高度评价她的作品:“……生命终因坚强而美丽;生命终因挚爱而美丽;生命终因执着而美丽……”同时,她还被特约为“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代表参加大会。
让张兰萍自豪的并不是自己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而是学生们收获了成长,张文坤的习作《我爱家乡的黄河》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奖;狄春霞的习作《老师,告诉你一件事》、张文轩的习作《爸爸的小帮手》获“成长杯”全国少年创作奖;学生狄春霞被长江文化传播中心少年文学院评为“金星小作家”,而张兰萍也被《学习报》社聘请为特约编辑。
育人助残,凭借双拐撑起一片天
张兰萍所带的班有“二最”,即考试成绩最好,人数最多。家长们都想让孩子给张兰萍当学生,为此,他们承包了教室前面的花坛,自己松土施肥播种;他们给学前班打水扫地,干完就跑不要老师表扬。张兰萍所带班级常在周末组织各种活动还进行过“做饭比赛”,炒的菜比家长做的还香;让学生给家长当脱盲致富的小老师,家长学到文化后,大盆蔬菜种的更好成了科技示范户;张兰萍从来不骂人,总是耐心讲道理,学生和家长都听她的话……家校关系和谐的例子,不胜枚举。
学生小强的父母患有智力残疾,家境十分贫寒,小强的衣着总是破烂不堪,经常旷课逃学。但张兰萍从未嫌弃他,常把他从黄河边找来,洗头擦脸,换上新衣服,语重心长的对他进行教育。在张兰萍的号召下,同学们主动把自己水果饼子分给小强吃。周末,张兰萍还把他带到家中,给他换洗衣服,辅导功课。学校组织体操比赛,张兰萍又用自己的微薄工资给他买了套运动服。从此小强变得懂事了,变得遵守纪律了,变得爱学习了。
更可贵的是,张兰萍从当时100多元的月工资中积攒了2000元,却为学生购置少儿图书,成立了“启迪图书角”;每年自费给学生订二三百元的少儿读物。另外,她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贫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和衣服,给她们做饭洗脸梳头。逐渐地,因收入太低,她感觉力不从心。2002年,经媒体介绍,张兰萍与广东、港等地的慈善家取得联系,由慈善家们捐助,在白银区水川镇成立了“黄河爱心基金”,9年来先后救助贫困学生、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家庭100多户,为贫困户助资建房2户、修缮房屋2户。
每逢“五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张兰萍组织大家为困难户送米面油、煤炭、衣服、棉被等生活用品,救助医疗费、学费、生活费等,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还为水川镇麻林坪小学购置课桌,为白茨滩小学添置教学器材等。爱心救助活动也由白银区的水川镇、强湾乡辐射至会宁县、景泰县、秦安县、武威市等地。为武威的女孩张双萍救助1.6万元,安装假肢。张兰萍不仅在教学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生活成长环境,她还身体力行地为失学的孩子们,为贫困家庭,为残疾人奉献了一颗炽诚滚烫的心,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
有奉献,就有收获。多年来,张兰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省“自强模范”、全省“园丁奖”、全省“十大杰出残疾人”、全市“十佳乡村教师”、市骨干教师、市“三八红旗手”、市名班主任等40多项荣誉称号,应邀做过十余场师德报告。这对于一个乡村教师,一个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来说,其中融入了多少血泪与汗水,其中的艰辛我们不难想象。而张兰萍却常常平静地说:“所有成绩都是过去的,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我仍将以圣洁的心灵,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双手教书育人,扶贫助残”。(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