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浙江嘉兴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在会展中心的主会场看了许多作品,也与许多手艺人聊天,挺乐的。
这些展品代表着全国各地手艺的特点。传统技艺近年申遗的不少,成功的也有不少,但是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如何传承?
应该让手艺找到当今的存续方式,工艺品或者艺术品,逐渐讲出当代话语,具备现代性和艺术性。然而,极速变换的社会很少给它们机会,短短40年,中国社会发展跨越了几个时代的鸿沟,连人都喘不过气来,何况传统技艺?
我倒是认为,残疾人这个群体的确适合与技艺的延续结合。他们大多数行动不便,比健全人更专注。
我在展区转了两天,看作品,也与很多人交流。个人之见:大部分作品属“职业技能”,是残疾人谋生与融入社会的大助力。我在现场拍了一些稍具艺术感的作品,放在下面展示。希望有一天,这个群体中能出现优秀乃至伟大的艺术家。
手绘盘丝
旗袍上的彩蝶挂饰,纯手工制作,精细纤美。
这门技艺叫做“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据称是祖传。传承人叫做郁从霞,是一位肢残人士,在天津开设了“郁木子工作室”,从事高端旗袍的订制服务。
订制旗袍的价格从3000-1万余元不等,价格不菲,客户最少提前1个月下订单。原因在于,一件旗袍最多有近80道工序,即便是郁从霞这样的熟手,也需最少120个工时,比较复杂的,最多要240个工时。
这门手艺的特点是手绘与刺绣相结合。所谓“盘丝”可不是盘丝洞蜘蛛精的独门技艺,而是一种在手绘图轮廓边缘做刺绣定线绣针法技艺的操作,可让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夏布折扇
夏布折扇成品
手绘局部
山水画成品局部
夏布和折扇是两项非遗,结合起来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荣昌夏布很有名,是重庆市荣昌区的中国传统纺织品,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被称为夏布。夏布折扇始于清朝,与苏州、杭州折扇齐名,被誉为中国三大名扇之一,重庆荣昌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代称为“蜀布”,唐代已经成为贡品。
夏布扇的定位不是大宗日用品,而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工艺品,市场售价最少在每扇二三百元。
10年前,刘显成学习中国画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去画夏布折扇。
这项技艺是复合的,因而有门槛,需要良好的美术功底,扇面上可以画山水,也可以是花鸟、花草等。
与在纸上作画不同,在夏布上作画,需要控制笔力,搞不好墨迹就会氲成团。刘显成有一门诀窍——边画边用电吹风吹干,如今,他平均1个小时能画一幅作品。
扎木聂
藏族大哥弹扎木聂
手艺人正在现场制作扎木聂
成品扎木聂的局部,琴箱似蜂巢
“扎木聂”是藏族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扎”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
弹唱扎木聂,是青海藏族聚居区影响较大、流传久远的弹唱艺术。
这两位大哥,名字我实在记不住,交流得也不多。
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色彩更加奔放,应该有很多故事。
宣纸刺绣
上面两图为山水画的局部,如笔锋般细腻
刺绣很常见,但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在宣纸上刺绣,见过的人肯定少。
宣纸刺绣这门技艺,很是熬人。在纸上刺绣和在布上刺绣是两回事——手一抖,往往纸就被扎破,一幅作品全毁。像李敏手中这张山水画,她需要将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李敏初中毕业就学这门技艺,学了足足5年才算出师,这样的拜师学艺,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当然,作品也昂贵,一幅的市场售价要七八千元。
线比笔锋还细,意味着宣纸刺绣的细腻感不次于手绘,还有浮雕感,我在展厅见到的作品正是如此。不过,决定其艺术价值的,还是纸上展现的内容。
陶艺雕塑
这是冯氏陶艺雕塑工作室的作品,艺人正在专注雕刻。因为对方是听障人士,所以没有语言交流,我也不清楚这门技艺的独特性在何处。这个人像造型有点独特,不知源自何处?还是想象的?
树皮画
描绘鄂伦春人的作品。在树皮上作画,没料错的话,应该是桦树皮。上面还带有树皮天然裂纹,与画中裂纹相映。在东北与内蒙,这一类作品应该不少见,但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第二张骑马图,有一种隐约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