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4月28日电 (宋昱静)配线、穿针、起针、打结……两条红色的丝线,在王小梅手中上下飞舞。她一边刺绣一边给旁边的人讲解技巧,很快一朵栩栩如生的花儿就在“绣娘”王小梅指尖“绽放”了。
“绣娘”王小梅正在刺绣。新华网发(宋昱静摄)
今年43岁的王小梅来自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离家约一公里的手工艺品扶贫车间已经工作了五个年头。
2012年,因为一场意外致残后,王小梅也曾伤心过、迷茫过,不过这并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2015年,当她得知这家扶贫车间不仅可以学习刺绣技术,还能够通过刺绣独立挣钱时,便满心欢喜地报名了。
她天生心灵手巧,又喜爱刺绣,加上能吃苦、做事踏实,在扶贫车间很快成长了起来。她说,刚开始学习时,总会刺破手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技术要领后,就能够熟练自如地飞针走线,现在还能教别人刺绣。
扶贫车间生产的刺绣产品。新华网发(宋昱静摄)
人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日子也变得充实、快乐。王小梅现在每月最少能挣到2500元,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挣到近4000元。“我虽然残疾了,但是我也能独立。我挣的钱,给女儿交学费绰绰有余。对了!我女儿特别厉害,她已经考上大学了……”话音未落,王小梅拿出女儿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照片给大家展示。
在这个扶贫车间里,像王小梅一样的残疾人“绣娘”共有22名。“两岁时,我遭遇火灾,左手没法伸展。八岁时,在草场放羊,又不幸被石头砸中头部,险些丧失了语言功能。”扶贫车间创办人潘小红坦言,自己也是一名残疾人,所以深深知道残疾人群体想要找份工作有多难,能够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是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
扶贫车间创办人潘小红。新华网发(宋昱静摄)
据介绍,近三年来,该扶贫车间年收入可达40余万元,工人月工资收入按季节性用工和固定用工分别达1500-6000元不等。车间按照“公司+扶贫车间+农牧户”的产业模式运营,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刺绣也可以带回家做。真正实现了贫困户挣钱、顾家、干农活“三不误”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我未来的计划,就是开一家再大些的扶贫车间,吸纳更多贫困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就业,带领大家一起‘绣’出增收致富的新光景。”潘小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