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潘文贤:扶贫车间助残疾人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 2020-05-15 11:29:3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分享到:0

全国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典型(六)

中国网讯 为迎接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的到来,5月15日,中国残联举办全国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网络报告会,邀请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作报告。宁夏助残扶贫典型潘文贤:《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image.png

以下为报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叫潘文贤,福建省泉州市人,是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我们主要生产人造仿真花及圣诞礼品,是世界最大百货公司沃尔玛的稳定供应商,是隆德第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一家出口型企业,也是第一家扶贫企业,我的1000多名员工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人口。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坐落在六盘山下,曾是贫困县,也是西海固南部山区最落后的地区。长征路上,红军翻越了18座高山,最后一座是六盘山。脱贫路上,中国攻克了无数“高山”,最后一座就有西海固。我的助残扶贫事业,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五朵金花”的故事。

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亲赴宁夏促成福建和宁夏对口扶贫协作,闽宁协作自此开启,扶贫开发始终是宁夏的头等大事。2011年,当福建省援宁干部第一次找到我,劝说我来宁夏投资建厂时,说实话,我的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

从1995年从事仿真花事业,我做了近20年,已是行业翘首。我们总部在深圳,工厂在福建、广东,都是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杆子支到大西北,相隔2000多公里,运营成本翻番不说,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产业链配套,都远远跟不上。家里人更是一万个不愿意,孩子还小,父母都在老家,之前我们见一次就不容易,这要再去宁夏,一家人就越离越远了。

这位干部从宁夏跑到深圳、从深圳跑到福建,前前后后找了我三次,他反复强调人造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能简单、门槛低,特别适合当地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就业,是脱贫的好产业。抱着看一看的念头,2013年5月,我带着7位技术骨干奔赴宁夏。

之前我们都没来过西北,以为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来了之后一看——真的就是这样。这里海拔2000多米,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老百姓是“宁可给你一个馍,也不给你一口水”,整个县城只有一条公路进出。我们调研了一个星期,发现这里虽然经济落后,但劳动力丰富,又是革命老区,民风相当淳朴。当地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开出优惠政策,但最终打动我的是扶贫干部的实干苦干和贫困群众脱贫的迫切决心。虽然有50%的风险,但也有50%的希望,我愿意试一试。

2013年7月,我与县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成为入驻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区的第一家扶贫企业。当时工业园区水、电、路尚未完成,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片空地。我和爱人、二哥三人组成“先遣队”,每天起早摸黑,和工人们打成一片,架设水电,安装设备,装修车间……短短60天,建成一座1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就这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希望之花”。

2013年9月8日,公司正式投产,招工300多人,其中,残疾人57人。2014年年初,隆德县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在与残联同志交流时,我了解到隆德县有残疾人1.3万人,残疾发生率7.2%,其中农村重度残疾人6198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残疾人基本没有就业选择,就业成为制约当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我看来,虽然培训毫无基础的残疾人成为产业工人要付出很多心力,但这些人一旦就业,就会相当稳定。

我们克服资金困难,投资170多万元,对生产车间进行无障碍改造:将车间原入口大门拆除,改为红外线人体自动感应门;车间通道、洗手间、餐厅等增加无障碍扶手;车间设置升降工作椅;建立无障碍呼叫系统……一系列人性化改造,最大程度地为残疾人提供了舒适、方便、安全的工作生活条件,当年年底,我们就安置残疾人就业127人。

对于残疾人而言,有了工作,就有了希望。残疾人不再是社会负担、家庭的累赘,而是产业链上一支稳定的生力军。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困难群众实现就近就业,2017年以来,依托闽宁协作优势,我们在交通便利的村庄建立了11个“闽宁扶贫车间”,打造“公司+社区”、“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在县城残疾人托养中心和3个乡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后,我们及时跟进购置设备,开展入岗培训,让4个残疾人托养中心的191名重度残疾人通过建在托养中心的人造花扶贫车间实现就业。

为确保残疾人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我们每天指派专用货车,风雨无阻,把货源送到每个车间。针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和残疾人,我们还建立产品外发点,将原材料分发到户,使他们在枕边炕头也能进行组装,直接带动就业300多户。就这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闽宁扶贫车间”成为隆德乃至固原脱贫攻坚战线上最具特色的“扶贫之花”。

如果来我们的扶贫车间,每天早上8点,你都会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残疾工人集体换上工服,依次进入车间。他们有的肢残,有的智障,有的听障,最大的73岁,最小的21岁。用他们的话说,别人是群英荟萃,我们是萝卜开会。靠着双手实实在在的劳动,他们一个萝卜一个坑,自食其力,活出生命的尊严,一朵朵“自强之花”悄然绽放。

今年50岁的张世坤是我们的元老级员工,老家在距离隆德县城60公里的一个偏僻山村。18岁在小煤窑打工时,他不慎被煤斗挤压了腰椎神经,双腿失去知觉,在家里一待就是20多年。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一分钱收入,每天还要家人伺候,有时向家人张口要一块钱都难为情。如今,他一个月能赚2600元的工资,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变化最大的是赵慧芳。今年29岁的智障姑娘赵慧芳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奶奶捡垃圾为生,隆德县几乎人人都认识她。2013年公司刚成立时,一位清洁工阿姨从大街上把她领过来报名,大家都不敢靠近她。那个味道重的啊!哪哪都是脏的。我们的人力主管带着她洗澡梳头,换上新的工作服,一看,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虽然智力和语言都有障碍,也不算眼明手快,但她每个月也能赚到1700元,祖孙俩再也不用靠捡垃圾过日子了。

在隆德这样的农业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容易受气候影响,而我们的扶贫车间因受气候影响小,被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目前我们总厂和扶贫车间共有员工1000多名,稳定就业的残疾人89人,外发加工就业残疾人73人。当地最低标准月收入是1600元,我们的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政府对我们也是大力扶持,在园区建立了廉租房,免费提供给残疾人居住,还开辟了免费班车,既解决了工人们的实际困难,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33岁的肢残工人吴小梅一家八口,有4个残疾人,现在她是家里的顶梁柱;身高不足1.2米的赵灵杰能用几十种原料调出上千种颜色,成为公司技术专干,还找到了情投意合的女朋友;有六对残疾人夫妇在我们这里喜结良缘,其中两位听障工人生下一个健全女儿,话说得特别好。这些工人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进入工厂,从农民到工人,从被需要到被肯定,生活发生巨变,“幸福之花”盛开在每个人的脸上。

目前,我们的11个扶贫车间辐射隆德县13个乡镇,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带动2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每年带来工资收入1260万元,为隆德县脱贫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我们又趁热打铁,因地制宜发展电商产业,带动一批身残志坚的人扬长避短,走上致富之路。截止目前,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合作社实现销售额1800余万元,利润400多万元,通过分红,带动1300多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增收致富,其中,360名贫困残疾人分红2000元,800多名残疾人分红600元。扶贫8年,这朵乡村“振兴之花”结出累累硕果,“隆德模式”也被高度认可。去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我也有幸代表公司站在了“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的队列中。

东西部扶贫协作让福建和宁夏跨山越海“心手相连”,改变了无数贫困人口的命运。闽宁协作成为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作为一名闽籍企业家,能够参与其中,是生命历程中难得的一段经历。从“希望之花”“扶贫之花”到“自强之花”“幸福之花”,再到“振兴之花”,我用“假”花扶“真”贫,让困难群众工作有着落,让残疾人生活有奔头,而如何让残疾人富起来,又是我面临的新课题。我将继续埋头苦干、全力以赴,不忘为民服务初心、牢记脱贫攻坚使命,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因为“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