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此次助残日的主题是“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节日,全国助残日诞生于1990年。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将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国助残日”。
2020年,中国残疾人频道“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系列策划,聚焦残疾人特殊人群的节日,报道群体生存状态,关爱残疾人,助力残健共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我国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然而,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之年,我们仍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目前,在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中有残疾人,其中大多数为劳动能力弱或无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他们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更有部分贫困残疾人即使从经济上脱了贫但生活质量仍然较低。
如何帮助这个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困难群体平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且不返贫,这不单是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也是全社会对于如何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扬扶残助残美德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精准康复,重建贫困残疾人的生命“支点”
康复是生命重建的“支点”,精准、有效的康复能够减轻残疾造成的痛苦,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近年来,在中国残联和各部委的联合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惠残助残政策落地实施,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也涌现出大批无私奉献、深耕残疾人事业的一线工作者,帮助贫困残疾人重建生命的“支点”。
今年55岁的朱老贵家住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彩云镇槟榔村,2010年8月12日,朱老贵不慎从烤房的楼梯跌落,导致双下肢小腿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正值壮年的他每天都躺在床上,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朱老贵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每当有人跟他说话,他总是以手遮面,觉得自己实在没脸见人。
在朱老贵受伤后的第二年,师宗彩云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的康复指导员许老六找到了他,拥有十余载残疾人工作经验的许老六很快就了解到,要帮助朱老贵重返生活,首先需要帮助他迈过心里那道坎。在采访中,许老六对记者表示:“帮助这种后天致残的残疾人,最关键的是帮他们重拾信心,让他明白,身体残疾不可怕,思想‘残疾’才可怕。”
从这以后的一年中,许老六多次来到朱老贵家中,与他沟通交流,通过讲述残疾人励志、自强不息的故事,一点一点的打开了朱老贵的心结,帮助他重拾自信。一年后,逐渐打开心扉的朱老贵在许老六的帮助下,开始参加村残协举办的活动,认识了许多残障朋友,并且自愿填写了残疾证办理申请表,到县残联办理了残疾证,得到了免费发放的轮椅。随着办理农村低保、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增加纳入医保的医疗康复项目,医疗康复费用的报销比例也逐渐提高,朱老贵一家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在村干部和亲戚的帮助与支持下,朱老贵从许老六那里学到了养殖技术,并开始从事养殖业。直至今日,朱老贵的养殖生意也步入正轨,加上妻子、儿子在家中原有的七八亩农田中获取的收获,年收入能达2万元。
朱老贵在家中养牛(受访者供图)
师宗彩云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的康复指导员许老六(左)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
许老六(左一)帮助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受访者供图)
据悉,2016年6月,中国残联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以贫困残疾人为重点,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与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19年版)》,规范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内容。下发《关于推动建立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一人一案”的方式,组织力量为有辅助器具适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截至2019年,全国有康复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92.5%、因病致(返)贫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93.7%。
文化艺术,帮助残疾人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保障残疾人权利,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残疾人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其中,文化艺术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9年10月27日,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在浙江省嘉兴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残疾人手工艺者汇聚于此,用艺术展现自我的创造能力与价值,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郁从霞便是其中一员。
郁从霞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上展示才艺(摄影:吴一凡)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郁从霞,右腿残疾,怀揣着成为设计师梦想的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天津市残联的支持与鼓励下,以文化课第一、专业课第二的好成绩考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并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家服装公司的专业制版师。2014年开始,郁从霞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开了一间高级定制服装工作室,并于2016年,以讲师的身份,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服装系,为残疾人学生讲授关于非遗技艺方面的课程。
郁从霞讲授手工盘扣的制作方法(受访者供图)
郁从霞表示:“对于残疾人来说,学习制作手工艺品,不仅仅是为了增长技能、创造收益,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最终达到走出生活桎梏,拥抱社会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郁从霞除了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授课外,还免费在社区、培训机构为对非遗手工艺品感兴趣的老年人与孩子讲课。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的王伯昊,就是郁从霞的学生之一。两年前,王伯昊的妈妈在市残联的介绍下,得知在天津有一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免费为残疾人开设手工艺制作学习班,她便抱着尝试的心态带着王伯昊来到了郁从霞的课室。一堂课下来,王伯昊听的津津有味,王伯昊妈妈也觉得这个老师教的很好。从此,每当郁从霞的手工艺制作学习班开课,王伯昊妈妈都带着王伯昊来上课,久而久之,由于智力障碍而不善交流的王伯昊也变得开朗了许多,爱说爱笑,还学会了很多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王伯昊进行手工艺品制作(受访者供图)
2010年起,中国残联与文化和旅游部每年在全国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2018年我国共有120多万残疾人参加活动。2011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近1200万元,在城市社区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10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每年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开展“共享芬芳共铸小康”中西部地区百县百场公益巡演展览,三年来共有超过17万人参与其中。此外,每四年一届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迄今共举办9届,每届参与的残疾人达10多万人。
“今年的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我也被邀请到天津市河西区老年大学,进行盘扣和手工布艺的制作课程录制。”郁从霞说,“我将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更多有兴趣、有需求的残疾人朋友,理解、学会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丰富他们的生活。”
“互联网+”就业,残疾人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就业难一直是困扰我国残疾人朋友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受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在就业时会遇到更多困难,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残疾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刘景立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2004年的一场车祸致使年仅25岁的他高位截瘫,由于只能终日卧床,刘景立曾一度想过放弃自己,但看着父亲为了家庭生计早出晚归,感受着母亲日复一日含辛茹苦的精心照料,刘景立对于生活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决心好好生活下去的刘景立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开始用嘴叼着特制加长筷子,在键盘上打字,并从网上自学了一些电脑知识及修图软件的使用方法。直到2016年,一名上海的网友赠送他一台头控鼠标,帮助刘景立更便捷的使用电脑。从此之后,刘景立做过直播、开过网店,有了微薄的收入。直到今年春节期间,刘景立通过朋友介绍,在“宜生无忧”开发的残疾人远程居家电话外呼岗位上得到了一份外呼客服的工作之后,刘景立的生活有了更大的起色。
刘景立躺在床上居家工作(受访者供图)
“状态好的时候一天能外呼300多个电话,当天的收入也能超过200元。”刘景立对记者说:“目前工资是按照具体的工作量计算,每周核发一次,我每天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都可以登录这个平台进行工作,如果当天身体不适也可以请假。”刘景立表示,这份工作让他有了一笔稳定且可观的收入,他十分满意。据悉,“宜生无忧”用“互联网+残疾人就业平台”的创新服务模式,为我国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2000个。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719.3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674.1万已经脱贫,比例超过93%。我国贫困残疾人(2015年前办理残疾人证)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776.2元增长到2019年的8726.2元,年均增幅为33.2%,实现“双超”,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全部贫困残疾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达到70%。有563.8万贫困残疾人得到了产业扶持,48.6万人接受了技能培训,33.7万贫困残疾人享受了公益岗位,77.9万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了扶贫小额贷款支持。
刘景立是“互联网+”时代我国残疾人在和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成功实现就业梦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创新,让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样也拓宽了残疾人的就业方向和渠道。“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电商”,我国残疾人脱贫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搭上互联网“快车”,销售当地的农产品、特色产品,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摄影:郭颖慧)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因残致贫是脱贫攻坚的堡垒,助残脱贫是脱贫攻坚的硬仗。”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要帮助广大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摘帽”,既要确保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硬指标的如期实现,也要考虑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性,在深化兜底保障的同时,在基本医疗、托养照护、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提供相应服务,解决他们的特殊困难,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并逐步研究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相对贫困问题。
助残脱贫,决胜小康。在扶残助困的道路上,有你有我。在消除贫困、共奔小康的伟大进程中,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策划:吴一凡、奚婷、郭颖慧 作者:吴一凡)
中国残疾人频道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