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夕,住藏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原主管医师边巴,再次回到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单位,一来调研,二来看望她时时牵挂的小伙伴们。
在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一间地面上铺满了拼图泡沫垫的物理疗法室内,弹力球、算数板、学步推车……儿童玩具随意摆放,令整个房间看起来明亮、温馨。
边巴走到4岁多的重度脑瘫患儿旦增卓嘎身边坐下,与康复治疗者一起为患儿做起了按摩,并轻声细语地和这位患儿说话。16年来,边巴已经记不清这是她的第几个重度脑瘫病人。
2004年,边巴从林芝藏医院考进刚刚成立不久的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那时候,她是这个行业的新人,这家康复中心在西藏也是一家全新的单位。“当时几乎没有人过来做康复治疗。究其原因,并非西藏没有人需要这项治疗,而是大家没有康复事业这层概念。”边巴说。
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了解康复事业,边巴和同事三天两头往拉萨周边几个乡镇有残疾居民的家中跑,手把手教他们简单的按摩手法、叮嘱平日需要注意的事项,还不时向他们宣传康复中心的作用。“当时,我们几个人像是推销员,拼命推销自己的‘手艺’,还好大家慢慢了解,对这一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边巴回忆着往事。
大学时期,边巴在西藏藏医学院攻读藏医药学专业,因此,来到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后,她最初被分到了水疗室工作。她发现,康复中心使用的水疗和藏医药浴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她开始思考:“能否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呢?”和同事一起经过多次实验后,一项具有西藏特色、对残疾人,尤其是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极佳的“藏式康复水疗”就此诞生了。
几年间,不怕吃苦、独具创新精神的边巴很快带领大家把西藏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名号”打了出去。她说:“多年来,这项水疗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不知治愈了多少脑瘫、偏瘫患者,很多患儿从这里获得康复后,上了学、上了班,还结婚生子了呢!”边巴开心地说。
16年的工作经历让边巴渐渐领悟到,作为一名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最需要树立“老西藏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来这里的病人大多生活无法自理,有时做康复训练时也会大小便失禁,我们不能嫌脏、嫌累,要用耐心、爱心化解一切尴尬。”边巴说。
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加之多次基层调研,边巴发现,大部分先天脑瘫患儿多数来自基层,来自贫困家庭。所以,作为一名住藏全国政协委员,她始终希望为这一群体多呼吁,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从源头制止悲剧降临每家每户。
她说,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从当初仅一间综合服务科室,到如今细化成肢体康复部、日常生活训练室、社区指导部、心理康复与精神防治部……得益于区党委、政府,以及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边巴说:“这次全国两会上,我依然会积极反映残疾人康复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争取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来西藏,为西藏的残疾人康复事业作贡献,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康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