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明割草喂鱼。 陈毅 摄
在湖南衡阳市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贫困户黄志明家门前的庭院里,薄荷、艾草、粽叶和一排排蔬菜长势喜人,不远处的桃树、李树等经济果木也硕果累累。
“如今我不出家门就能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这段时间光卖桃子就挣了1000多元。”正在摘桃子的黄志明,5年前全家还愁吃饭,现在年收入过5万元,2019年又申请了小额信贷扩大了养鱼的水域面积,成为当地脱贫致富“能手”。
对于今年58岁的黄志明来说,这样的好日子来之不易。2009年,一场意外车祸使黄志明双腿三级残疾,严重影响了其劳动能力,加之妻子患有慢性病和小孩上大学,原本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可谓是雪上加霜。2014年年底,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黄志明在摘桃子。 陈毅摄
如何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内生动力,让精准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近年来,衡阳石鼓区把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仗来打,采取具有多项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创新扶贫模式保障扶贫效果。同时,该区通过广泛发动村民做好房前屋后“美容”和空房子“升值”工作,利用空地种“菜园”、育“花园”,腾空房子办“农家乐”等方式助其增收致富。
由于无法外出务工,黄志明就积极响应号召,以一己之力带领全家脱贫致富。他将自家荒了的地开辟成精致的菜园,种上了桃子、李子、南瓜、辣椒、韭菜、玉米等瓜果蔬菜。村里很多村民外出务工,便将他们闲置的土地暂时借给黄志明种植蔬菜、养鱼。目前,黄志明种有12亩瓜果蔬菜,经营着35亩鱼塘(部分在初步育苗阶段),全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2015年底,他正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庭院虽是‘巴掌地’,但账怕细算。现在我们镇里在自家小院开农家乐的村民就有20余家,大多数村民家房前屋后有菜园或果园。”角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房前屋后瓜果蔬菜种得满满的,我心里才觉得踏实。”黄志明说,“我会趁着自己还能干得动,多干一点活、多种一些蔬果,争取早日把家里的生活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