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小康路上为“星星”点灯 东莞加快推进残疾人群体奔小康进程

发布时间: 2020-07-15 08:58:35 | 来源: 南方日报 | 作者: 薛屏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小组见面会上,引导师对家长进行核心技术的模拟和情景训练。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我们家小孩总是不愿意开口交流?”“为什么他总是不配合学习?”教室里,袁芬(化名)与5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一起,仔细观察引导师的示范动作,并及时记下每一个要点。

一个半月前,袁芬还在为“怎样让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配合学习”而发愁。得知东莞推出“与星同行计划”项目,她和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随后,袁芬成为了第一批学习照顾者技能的人。

东莞市今年将为约120个自闭症儿童家庭手把手提供规范化核心养育技能指导,并逐步将此服务推广覆盖全市所有自闭症儿童家庭,有效降低自闭症患儿的致残率,显著提升自闭症儿童整体康复率。袁芬一家是这一爱心项目的首批入选家庭。

政府兜底

探索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医教结合”途径

孩子2岁10个月时,袁芬发现他与其他小孩相比有些异常,在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经过多次检查后,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给家庭带来了巨大打击。

如何更好地给孩子提供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成了袁芬一家的难题。今年5月,袁芬得知东莞“与星同行计划”正在招募自闭症儿童家庭后立即报名参加,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东莞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苏建榆介绍,“与星同行计划”项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邹小兵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具体实施。计划利用这项技术,两年内免费帮助东莞市480个自闭症儿童家庭,通过系统培训患儿家长,让患儿家长掌握“自闭症儿童家庭养育与早期干预”的核心技能,改善患儿的问题行为,提高患儿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致残率,减轻自闭症患儿家庭负担。

苏建榆说,医院将与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联合创办“自闭症儿童医教结合实验班”,双方发挥各自特色,充分结合“教育”与“医疗”优势,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医教结合”途径。

在引导师的帮助下,袁芬将技能用于实践,孩子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小孩现在都会主动说‘妈妈我要学习’。”袁芬说,引导师走进自闭症儿童家庭帮助家长纠正往常的错误做法,还会带去信心和鼓舞。

“过去许多家长到医院排着队请医生帮忙治疗,如今在政府的项目支持下,医生走进我们家里,像家人一样为我们提供帮助。”袁芬说。

星火燎原

打造康复样本向全省全国推广

“与星同行计划”是“照顾者康复技能培训”(简称CST)项目在东莞落地的名称,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首次面向社会、直接对家庭进行试点推广。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主任邓红珠教授是本次项目的主培训师,她介绍说,根据方案课程进度安排,项目第一阶段会由邹小兵教授团队对东莞的8位引导师进行实操训练和考核学习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该项目的核心技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目前,8名引导师及中山三院团队已顺利对第一批入选家庭(48个家庭)进行了2次家访和6次小组会面会,并安排家长进行核心技术的模拟和情景训练,第一批家庭的服务任务将在7月完成,而8月初将开展第二轮家庭服务。

自项目开展以来,邹小兵教授团队的9位成员几乎每周都从广州来到东莞,与入选家庭进行交流并授课。“团队的每个人,包括东莞的引导师都非常认真对待这件事,我们希望能给这些家庭带来真正的帮助。”邓红珠说。

政府兜底保障,培训师用心用情。吴煜坚是东莞市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本次“与星同行计划”的引导师,“在家庭里面的训练,家长伴随孩子的时间最长,对孩子的持续训练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说。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主培训师,培训出更多的引导师,对有需要的家庭进行照顾者技能培训,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正如吴煜坚所说,引导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服务本次招募的家庭,今后还将在东莞招募和培训更多专业的引导师,形成一支专业团队,服务更多的在莞自闭症儿童家庭。

邹小兵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在东莞打造一个样本,未来可以向全省、全国推广,让更多家庭受益。”

助残举措汇聚

草莓园成了解忧乐园

拔草、松土、浇水……在忘忧谷草莓园里,东莞长安镇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的学员正在进行简单的花卉及蔬菜种植。今年52岁的珍姨是其中一员,十几年前患上精神疾病,如今经常到果园参与种植采摘,心情分外舒畅。

去年3月,忘忧谷草莓园与长安镇残联签订残疾人实习基地协议,成立东莞首个助残果园。草莓园负责人梁华超对果园进行了改造,设置无障碍工作区,“接下来,我们会投入更多设施,尽可能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

一片草莓园成了残障人士的解忧乐园,通过精准帮扶,残障人士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劳动技能。近年来,扶残助残活动在东莞各地深入开展蔚然成风,成为各行各业的道德共识和行动自觉。这一点,“风信子妈妈”张宣艳深有感触。

张宣艳是一名脑瘫儿童的母亲,每到周末她会带着孩子到风信子服务中心参加指导活动课程。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党支部自2019年与风信子公益服务中心启动“同心共建促童康”党建共建系列活动以来,不间断地为风信子中心的特殊孩子们开展指导活动。

“老师们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一对一康复指导,半年来孩子的进步很大。我们很满足、很感激!”面对记者,张宣艳用短短几句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她说,专业老师走近他们身边进行辅导,这对特殊家庭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从“与星同行计划”到忘忧谷草莓园,再到残疾人联合会和各镇街的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残疾人的服务不断完善,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令残疾人过上日渐幸福的生活,加快推进残疾人群体奔小康进程。东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伟贤说,帮助解决一个残疾人的困难,就是有效地帮扶和改善了一个家庭,“助残惠残事业非一朝一夕之力,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支持。”

记者观察

弱有众扶,唱响爱心助残和谐曲

在东莞,随着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底色也越来越鲜亮。

长期以来,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不但面临较重的经济负担,更是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包袱。某种程度上说,“与星同行计划”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希望。采访过程中,邹小兵说,经过技能培训后,现在项目中的48个家庭已经能将核心技能融入孩子的日常活动中,这些家庭找到了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减少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政府拿出专款来服务自闭症儿童家庭,使更多家庭受益,是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生动体现。

不仅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家庭,近年来东莞落实助残惠残政策让残疾人同步小康。去年,东莞市残联开展“春风行动”残疾人现场招聘系列活动,组织发动全市223家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设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为126人次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全市31个镇街康复就业中心累计帮助1142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东莞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同时,引导各界力量帮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

除了政府引导加大力度帮扶残疾人,还有社会组织和个人联动弘扬扶弱助残美德,唱响爱心助残和谐曲。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东莞在一项项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中,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生活水平,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南方日报记者 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