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仁美书画院成立已有三年。早在2015年,就举办了首届残疾人“仁美”书画融合展,此次展览突出残健融合要素,由120位残疾人书画家与30位享誉国内外的健全人书画家同场展出,旨在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传递人文关怀。此后,在中国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城市陆续举办了“共享芬芳”仁美书画巡展,各地均反响热烈,残健书画家都欣喜不已。2020年,疫情之下,仁美书画院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营,连续举办线上书画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5月20日诞生的“爱的阳光”孙文启文化助残慈善基金的鼎力支持下,仁美书画院将推出“仁美线上小课堂”“仁美书画菁英谱”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仁美线上小课堂”邀请书法、绘画技法纯熟的知名老师录制书画技法小视频,通过在线播放,进一步丰富残疾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艺术生活。“仁美书画菁英谱”则针对各省优秀残疾人书画家的作品进行点评。主评者刘磊,自幼爱好书画,勤学书法、篆刻,199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镛、陈平书法高研班进修。他是著名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刘曦林之子,得机参加众多美术活动,见多识广。他参与编辑多种画册等,识见随年龄不断增长,在书画评论方面时有独到的观点。作为仁美书画院秘书长,他与残疾书画家关系融洽。“仁美书画菁英谱”系列点评,由刘磊主盟,可谓适得其人。其文可观可读,他与刘曦林先生一道不遗余力为残疾人书画家鼓与呼,其行可圈可点。欢迎众多残健书友画友参与其中,残健融合的书画事业注定会是雄壮的事业。让仁爱与美丽,芬芳大地,润泽人心。
仁美书画菁英谱——宋敏
宋敏,22岁那年的一次意外,导致脊髓神经受损,只能终身以轮椅代步。青春的脚步在往后的数年间停了下来,但是她不曾放弃,她重拾画笔,一边复健,一边画画。家人的不理解和劝阻,更给她以学画的动力。
“从小就热爱美术的我,清晰地记得伤后第一次拾起画笔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很强烈的直觉,这就是我余生要坚持做的事情。”
由于家人的不理解,使她一度住进了养老院,在里面不断地求学。执着的信念打动了河北大学美术学院,为其开启了求学之路,还为她申请了补助。从此,她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临摹、上京城高研、进修提升自己。前期临摹作品便显露出才华。
“正是因为有老人院这样特殊的经历,身体的原因,才更能使我专注于美术,我希望我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才不负韶华,不负此生,不负亲人,不负自己。”
从《临摹王美芳工笔仕女》可知她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此图堪与原作媲美,仕女沉静优雅,面部渲染得当,头发分毫毕现,即便是黑色的长裙、梁柱也是染得一丝不苟,毫无烟火气,想来是位能静下心来绘制心中图画的人物。这把团扇临摹的是龚雪青的作品,原作没有看到,只看此幅便是惊艳,鱼从荷叶下面小心地出来,眼睛细心地查看,鱼身后半还在叶底,仿佛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缩回去;颜色雅淡,荷叶借助团扇的形状,似乎后面尚有莲塘无尽,而这条鱼也只是先头打探一番,动势显见。
《临摹王美芳工笔仕女》
《临摹龚雪青作品》
“艺术唤醒心灵,绘画唤醒了我对生活的勇气,丰富了我的生命,我改变不了环境,只能选择改变自己。要做一个心灵健康,感恩生命的人。”
大量的用心临摹,慢慢地揣摩自己的路子,渐渐地积累属于自己的心得,为今后的艺途积累素材。此幅镜心《荷语》就是初探,花瓣洁白中略施花青,且开始凋零,失去了盛放的娇艳,但还有冰清玉洁之质,后面色墨交融,亦是荷塘无尽,亦是山石堆积,风雨过后留一枝孤零,恰如天地间一小我。《竹夜风歌》)亦是此间创作,翠竹吟风,竹枝竹叶抱团聆听静夜风歌,一大块青色太湖石仿佛在云里雾里,映衬着月夜清凉,亦或是作者在屋中静听风吟。此间独立创作技法已臻成熟。
《荷语》 2016年
《竹夜风歌》 2016年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现在的我,才更能使我专注于美术,在艺术道路中,披荆斩棘,珍惜每一次与老师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也会借鉴一些书籍,网络资料,来提升自己。”
之后随着创作的不断增加,构图、技法均日渐提高,渐趋完善。此间得识青年工笔画家牛玲玲,在其指导之下学习没骨及工写结合的方法,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佳作连连。《濯濯清莲》与《清莲》像姐妹花一样,同样身姿曼妙,清幽可人,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清凉界,一个碧云天。
《濯濯清莲》 2019年
《清荷》 2019年
进入2020年,画风转变,逐渐向小写意过渡,工笔小鸟加小写意花枝,笔路更加开阔,也使得画面有更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寒雀暖语》中两只麻雀相偎相依,在枯枝上残叶旁抱团取暖,神态生动,笔法松活;《冬雪》则画一只寒雀自若立于枝头,枝上还有经霜雪之野果,果实淡染紫红,仿佛刚刚冻住,但还是可口诱人。后衬一道白光,却像浓云之裂缝,光感暖心。
《寒雀暖语》 2020年
《冬雪》 2020年
“虽然在世人眼中,我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我仍要保持一个美丽健康的心灵,我要用画笔定格残缺里闪耀的阳光,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绘画中品味生活,在生活中回归艺术,愿一身画骨,两袖清风,余生与笔墨相伴,与书画共舞,用艺术的水彩创作生命的画卷,在工笔写意里纂刻新的人生。”
恰如《太湖石上侯佳音》,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太湖石,百孔千疮,尽去石中之糟粕,只留下铁骨铮铮之精华,她化身为麻雀,站立石之巅,祈盼春天,祈盼她美好的新生活。
《太湖石上侯佳音》 2020年
仁美书画菁英谱——张俊莉
张俊莉,山西太原人。30年来她躺在床上坚持作画。于2015年开始油画创作,迄今已创作400余幅作品。
画画对于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她一手持笔,绷好的画布是固定的尺寸,放在床上父亲做的小木架上,枕边放着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电脑里存着她的作品,她喜欢的风景,她向往的地方。
“我朋友说我的风景画得好,让我专注画风景。说比较好卖。可是如果只画风景,我会失去对画画的热情;如果只是画照片,感觉画画就没有趣味了。”
此间,她的作品多数是风景照片的再现,也临摹一些西方经典油画。笔法细腻,色调匀和,时有变化,但更多的是忠实。作品开始广受认可,众多的照片描摹和经典油画临摹作品,为后面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藏天空下·天苍苍野茫茫》30×40厘米,2016年8月
《西藏天空下·寂静》30×40厘米,2016年8月
“我想随心所欲地画画,不能总是画照片风景,虽然这样好卖。不能随心所欲地画,我就连风景也画不好了,画人物就很有意思。”
她开始为家人画像,尽管画的也是照片,但他们的神采已经体现出来了。《家人·姑父》眉毛、胡子生动有趣味,面颊上的那一抹红,更是亮点,敏锐地抓住了姑父的动态表情。《家人·母亲》将母亲温柔贤淑的形象展现出来,有神的眼睛,浓密的黑发,嘴角的笑意,面带倦色和坚毅的神情跃然画布之上。
《家人·姑父》 2016年
《家人·母亲》2016年
“别人的技术我学不了,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合适的方式,我如果能写生,可以比画照片画得更好。”
她开始注意家里的盆栽,注意身边的小动物,也坐起来看看窗外的风景,思考自己未来的创作走向。于是,家里的花花草草,小动物,小物件,包括博物馆里的文物都在她的画布上呈现出来,一下子拓展了题材。《大叶海棠》就是写生之作,花盆平稳的放在花盆架上,大串的粉红花朵娇艳欲滴,花朵紧实饱满,花枝韧性有力,叶子的正反面正好利用了画布的纹理,刚撒的的水珠星星点点。喷漆的木头花架和陶瓷花盆的质感表现得当,花枝、叶片、花朵、花苞用笔肯定准确,背景墙皮的冷色调正好衬托。《君子兰》是艺术化的写生,君子兰欣欣向荣,叶片肥厚饱满的感觉,花朵的厚涂增加了质感,叶片上的高光与背景的闪烁更增添了整幅作品的明媚春之气息。
《斑驳与鲜活》 2016年
《君子兰》 2019年
“我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画开心了才是最重要的,卖不卖,随缘吧,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画的。”
我对她说:“画画就是要随心所欲,画心之所想,心之所思,心之所爱;在画里,你就是超人。”当她有了这种觉悟与决心,便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想象力的释放与展开的力量已经初显,画中也出现了代表着她朦胧的身影,她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她将出现在她热爱的这片土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她愿意。
《我喜欢风景·粉色沙滩》 2020年
《我喜欢的风景·蓝色海湾》2020年
“仁美书画菁英谱”系列点评——主评者刘磊简介
刘磊,1972年生,祖籍山东。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陈平书法高研班进修一年,2004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书法专业(大专),2008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学(书法)专业(本科),2012年主编《刘曦林艺术印记》(四卷本),2012年担任《20世纪中国画史》(刘曦林著)编撰助理。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仁美书画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