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28岁广州失聪小伙为60万听障人士装上“耳朵”

发布时间: 2020-09-01 09:20:49 | 来源: 广州日报 | 作者: 肖欢欢 王雅欣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石城川

石城川(前排左一)和团队成员

近日,28岁的石城川入选2020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简称“精英榜”),这是他继去年之后第二次入围该榜单。石城川是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他201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随后在广州创业。石城川11岁时双耳失聪,自大学毕业起,他就梦想着能改变听障人群的生活。

跟两年前相比,石城川的听力已经好了很多,普通话发音也标准了很多。如今,他装上了人工耳蜗,配合他自己研发的“音书”智能APP,他已经可以正常接听电话了。而在两年前,完全听不到声音的他无法接听来电,只能通过打字与他人交流。两年来,石城川从未停止为提升听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如今通过他的这些“装备”,让听障人士也能正常进行视频聊天,还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视频PPT。石城川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让中国的听障人士能和健听人一样沟通、生活,进而服务全世界的听障人士。

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精英榜”并没有给石城川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好处,相反他的压力更大了。“现在压力肯定更大了,因为有投资人,我要对得起他们的投资。”之前,他的公司在大学城的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经过几年发展,原有的场地已经满足不了团队的发展需求,于是在今年4月份,石城川带着团队搬离了大学城。

让60万听障人士“听得见”

石城川来自四川乐山的农村,他在11岁时患上了脑膜炎,病后双耳几乎失去全部听力。他的双耳听力都是120+dB,属于严重听力障碍,哪怕是装上助听器,也没有任何效果。2011年,石城川高考考出560分的高分,被暨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录取。而在大学期间,他不仅获得学校“自强不息之星”称号,还获得了“中国大学生十大感动人物”提名。

2017年1月份,石城川研发的智能APP正式上线,这个软件集成了语音识别功能,听障者可以通过文字“看见”声音,接听语音电话,甚至进行视频聊天等。当石城川第一次通过自己开发出来的软件和别人实现正常沟通后,他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从小到大,我跟别人的沟通都是通过笔谈,对方写一句话,我再写一句话。现在,我终于可以‘听见’对方说什么了。”

3年下来,使用该APP的用户已经有60万人,石城川相当于解决了60万听障用户和正常人沟通的问题,但对于这个数字,他还不是很满意。他告诉记者,我国的听障人士群体约有7200万人,其中达到听力残疾级别的有2780万人,而这当中有15.07%的人是一级听力残疾,大概有400多万人;有11.01%的人是二级听力残疾,约有300多万人,这两个人群加起来约有800万人。

石城川表示,这个群体就属于非常严重的听力障碍,如果没有助听器、人工耳蜗或者其他智能产品辅助,没有办法跟别人高效顺畅沟通。所以,他当初创业的初心也是首先要服务这800万人的群体。按照他的预想,他的APP在4年内至少要有超过100万用户,石城川感慨,教会用户习惯用一款产品实在太难了,目前他们这款产品基本上靠着用户口碑传播,团队虽然也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去推广,但用户增长还是没有达到预期,他有了“酒香却怕巷子深”的无奈。

石城川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听障群体人数众多,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渗透率特别低。一方面是因为产品价格较高,很多听障人士消费不起;另一方面是这些辅助听力设备的有效性有局限。像石城川戴了人工耳蜗,也并未能够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听力水平,但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听得越来越好;而有一些听障人士在安装了人工耳蜗之后觉得效果没达到预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这种大背景下,石城川研发的智能APP就成为帮助听障人士和健听人沟通的最直接、高效的工具。“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了。”石城川说。

想让听障人群正常生活

作为一家科创公司的掌舵人,这两年,石城川和团队从未停止创新,他介绍,公司主要是围绕听障人士的需求场景来开发产品。首先,要让听障人士可以视频交流。比如听障人士上课的时候,有一套系统可以把老师说的话变成字幕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听障人士可以像健听人一样听老师的视频讲座。

其次是语言康复训练功能。因为听障人士听不到自己说话,加上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所以语言能力通常有障碍。而通过语言训练系统,可以帮助听障人士练习讲话。石城川介绍,他们公司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式,把言语治疗、言语康复的技巧跟人工智能的评测技术结合起来,专门帮助有言语障碍的人练习说话,包括石城川自己也是这么提升的,“我的普通话现在也比之前标准多了,不管工作再忙,我每天都会坚持自己练习半小时。”

那听障用户究竟要练习多久才能有效果呢?石城川表示这因人而异,像他自己是11岁时才失聪,之前有一些语言基础,所以用4年时间能逐步恢复到可以与人沟通的程度;而对其他听障人士,如果是从生下来就听不见声音,从来没有练习过说话,在毫无语言基础的情况下,还是推荐这部分人先去安装人工耳蜗,然后再通过他们公司的智能系统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这个过程可能是三五年,也有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石城川举例,在他们的言语康复平台上,失聪者读一个词语,如果发音正确,会有一个分数,发音不正确,屏幕上会标注出正确的发音。他表示,很多听障人士会专门去上语音康复培训班,但是这种方法成本非常高,而通过APP进行语音培训,方便且便宜。“很多用户一开始发音可能只有50分到60分,坚持一年之后,也许他们的平均分能够达到70分,那就是一个很直观的提升。另一方面,他通过和家人、朋友聊天,普通话发音有没有提升,自己也能直观感觉到。”

此外,石城川团队还研发出了一款方便老年听障人士和耳背的老年人通话的智能电话座机,来电时可以把音量调到最大,还可以把电话那头的声音转换成字幕显示在座机屏幕上,用大号的字体显示,这样和老人家的通话就基本不存在障碍了。

石城川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让中国的800万听力残疾人群能和健听人一样生活,进而去服务全世界的4.6亿听障人群。

疫情期间免费提供通话服务

虽然已经是公司的CEO,但石城川如今依旧住在公司附近的城中村里。哪怕是和外面的投资方谈项目,他也是自己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去坐地铁。石城川说,他和团队从创业之初就不是以赚大钱为目标,而是想通过科技切切实实改变听障人士的生活,提升听障人士的生活质量,架起听障人士和健听人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他的创业项目始终与公益密切相关。

今年疫情期间,听障人群的生活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尤其是独居的听障人士,碰上快递或者外卖来了,因为听不见声音无法接听电话,很多时候都要回到最原始的纸上书写方式来沟通。石城川深知听障群体的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决定在2月到5月之间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他们APP的通话助理功能,让大批听障人群可以无障碍进行通话。而为了帮助听障人士的言语训练,公司更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战疫爱耳公益计划”,为听障人士提供了2个月的免费语训课程,方便疫情期间听障人士在家进行语言康复。“只要训练刻苦,两个月也能有很明显的效果。”石城川说。

而在去年,石城川团队联合了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开展“听障大学生AI语训”公益项目,计划为贫困听障大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语音训练,最终根据实际筹款数额,该项目共帮助了83个听障大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今年,这个公益项目将继续,石城川表示,希望今年能够帮助200位听障大学生进行言语康复。他说,实现梦想的路还很长,但他和团队会一路坚定地走下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王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