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用艺术点亮梦想——艺术家们与特殊儿童的情感连接

发布时间: 2020-09-27 09:45:3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刘晓辉、赵赵、郑国谷、杨伯都、冷广敏、蒲英玮六位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跟随I Do基金会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艺术梦想班的学生们进行艺术支教。为了能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一场难忘的艺术体验,6位艺术家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式打开小天才们的艺术想象力。

杨伯都:“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课程形式:立体绘画

杨伯都老师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殊儿童准备了一堂立体绘画课程,通过在大小不一的木球上绘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寻找平面绘画中的空间感。杨老师告诉孩子们,每个人在没有接触艺术时都是一个木球,通过发散艺术的想象力,大家都会变成独一无二的星球。“每个人的创作都需要一个缪斯”,杨老师用哈达蒙住眼睛,课堂上的每个孩子都分别握住她的手,和她一起完成了一个木球作品。在这一节艺术梦想课上,每一位孩子都是杨伯都老师的灵感缪斯。

image.png

孩子握住杨伯都老师的手,一起创作

image.png

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绘画作品

杨伯都老师告诉我,有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她坐在操场上看孩子们翻跟斗玩耍。“突然我旁边坐下来一个女孩,她拍了拍我,我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来的。她看着我,突然掏出一个纸条,特别专心地写了起来,脸都快贴在纸上了,递过来一看是三个字:你好吗。”杨老师看到这个小纸条,也兴致勃勃地给小女孩写起了字,“就像小时候上课传纸条一样,我俩你写一句我写一句,竟然写了快两个小时,”杨老师笑着说。

image.png

杨伯都老师立体绘画课程合影留念

“因为不能用声音交流,我和孩子们经常会面面相觑,但同时我也发现人和人之间通过眼神就能交流很多信息了。我还喜欢握住他/她们的手,在上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他们每个人握着我的手画画,那次感觉很奇妙。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每个人的温度,隐约也能体会到他们不同的性格。好在我们还有触觉可以交流,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温暖的感受,”杨老师真诚地回忆道。

image.png

孩子们和杨伯都老师开心地做游戏

image.png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杨伯都老师告别

蒲英玮:“关于自我成长的一次连接”

课程形式:自我教育工作坊

“其实我的课不是我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去教我,相比求知欲,他们更多的是表达欲,想要把这个东西告诉我,教给我,”蒲英玮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实验性音乐课堂。

他以“学生”的身份接受来自学生们的指导。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先由梦想班学生教授蒲老师表达一段歌曲内容的手语,再由盲童合唱团教授大家歌曲的演唱。“我做手语做错了,很多孩子就会来帮我,都想去教我怎么做,那个场面比我想象的要自然很多,孩子们都很热情。其实我刚开始特别害怕听障或者视障的孩子们在一起会冷场,但事实不是,他们所有人都很热烈地表达自己,很激情地去参与这节课,他们与人沟通的欲望很强烈。”谈起这节别出心裁的艺术课,蒲老师认真地回答道。

image.png

孩子们教蒲老师手语

蒲老师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艺术家,在支教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他非常感动的小故事。“有一个视力不太好的小男孩,在第一天课程结束后,我教了他打篮球,第二天我来到学校以后,刚到学校的走廊里,他从后面一把就抱住了我,你知道吗,就是认出来我了,他还记得我!”蒲老师讲起这段回忆的时候,很激动。

“第二天我再来学校,他就靠着我,我给别人拍照片的时候,他就一直搂着我。临走的时候他跟我说给我点东西,就让我张开手,我的手里就多了一把瓜子。他还让我张嘴,他从兜里掏出来一颗葡萄,塞到了我的嘴里,然后就跑回去上课了。”这种很直接、深厚、热烈的情感表达,触动了蒲老师的心。

image.png

孩子们掩面和蒲老师告别

而后蒲老师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们情感方面的理解:“抽象地来说,他们对于另一个人的情感传递很稳定且高强度。对于健全人来讲,可能平时在学校里见了一面,打了个招呼,第二天也不会特别打招呼了。但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昨天见了一面,打了招呼,一起聊天了,那我们就是好朋友了,以后就都是好朋友了。”

赵赵:“一秒钟,可以做什么?”

课程形式:实验性绘画

一秒钟,可以做什么?眨一下眼,呐喊一声,还是画下一笔?赵赵老师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殊儿童带来了一堂实验性绘画课程“一秒”。一叠纸,一把铅笔,一秒时间,带着天马行空的孩子们一起绘制画作,共同编织了一段描绘时间的对话。“一秒“会带来怎样难忘的艺术体验呢?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答。

image.png

赵赵老师为孩子们授课

冷广敏:“缺失的图片无限的想象”

课程形式:开放式绘画

这节非常特殊的开放式绘画课,由冷广敏老师为孩子们教授。课程由数张留白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图(天安门、大本钟、星球大战、恐龙公园等)展开。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标志性的、符号式的景观,但当这个符号突然缺少了一角,孩子们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块空白呢?

冷老师通过引导孩子们发挥艺术创造力,用绘画的形式将缺失的这一角补上。而孩子们填充的内容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艺术的想象力是没有边界设定的。

image.png

冷广敏老师为孩子们授课

image.png

冷老师与孩子们的作品合影

“这两天我看见有两个小男孩,总是互相搀扶着一起走路,虽然这种搀扶在学校里很普遍,哪怕一个小台阶也有四五个孩子互相扶着走路。这个状态很可爱,也让人很动容。”后来冷老师在了解过后才知道,其中眼睛是天蓝色的男孩是看不见蓝天的,但是他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另外个子小一些的孩子普通话不太好,行走不太便利,但是眼睛能看到世界,于是两个人互相帮扶着行走。“我觉得他们很多时候在互补,这种关系是很奇妙的,”冷老师说。

image.png

冷鹏飞老师与和孩子们告别

刘晓辉:“情感、礼物”

课程形式:绘画

如果要送给你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父母,同学,兄弟姐妹,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刘晓辉老师的课堂“礼物:献给最亲密的人”,通过开放式的启发教学,帮助西藏自治区的特殊儿童寻找到情感表达的方式,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刘老师希望艺术创作以“情感”为出发点和连接纽带,取代令人束缚的审美标准。孩子们在课后,都绘制了一件“礼物”送给所爱的人。

image.png

刘晓辉老师通过特教学校的手语老师与孩子们沟通

image.png

刘晓辉老师与孩子们及作品合影

郑国谷:“我们一起打破界限,打通感受美的经络”

课程形式:12张图片展示

郑国谷老师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带着孩子们用12张图像打通感受美的经络。这12张图片引导孩子们用视觉带动感官,感受美的能量,回归对世界最原始的感知。通过图像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内在的、对美的认识的冲击。并帮助孩子们认知人的生命力,尤其是感受他们自己生命力的强大。

image.png

郑国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感知图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