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的6个省区之一,这里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是涉及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滇桂黔石漠化区,这里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广西壮族自治区。
进入9月的广西,阳光依然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左腿残疾的韦忠勇在自家的牛棚前走走停停,巡查着十余头等待出栏的肉牛情况。韦忠勇说,这些牛都是他的宝贝,每天的巡棚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就算那里散发着牛粪的臭味,他也觉得那是充满希望的味道。
“我是遇到了好时代,赶上好政策,产业扶贫不但让我通过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别人。”韦忠勇表示,通过养殖牛和黑山羊,原本贫困的他已在2017年光荣脱贫,还带动全村34户贫困残疾户通过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韦忠勇只是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而其中的产业扶贫,也只是广西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粤桂扶贫协作这“五场硬仗”中的一部分。
时下,全国脱贫攻坚战鏖战正酣,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也连战连捷,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华夏时报》记者从广西残联了解到,广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2.7万,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38.72万人,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90.6%。
产业扶贫:提高残疾人“造血”能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然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造就了广西的秀丽风景和宜人生态,但也成为了脱贫奔小康的现实障碍。为此,多年来,广西在实施产业扶贫上,注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了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广西河池市扶贫产业的发展,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西探索构建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扶贫产业体系,目前广西发展有县级“5+2”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占有发展能力贫困户总数的92%以上,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了96%以上的有发展能力贫困户;在广西已脱贫的450万人中,有426万人通过产业帮扶,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占脱贫人口的94.67%。通过推进产业扶贫,一批扶贫产业已成长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特色产业;广西糖料蔗产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多种农林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其中,河池市宜州区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就是以种桑养蚕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桑蚕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优势,以“公司+农户”方式,并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在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宜州约有1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脱贫。仅养蚕一项,每年户均增收在8500元以上。
宜州区同德乡六桥村的梁福添是三级肢体残疾人,妻子是一名听力言语残疾人,家里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小孩,生活一度十分艰难。他先后种过玉米、甘蔗,后来开始种桑养蚕,但由于只有一只手能劳动,劳动效率一直很低。
为了帮助梁福添脱贫,解决他单手操作的不便,宜州区残联将他列入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扶持对象,并从“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中拿出5000元,资助他扩大蚕房面积,同时对他家的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装上了自动上簇机和轨道喂蚕设备,让他通过控制器就可以轻松完成方格簇的升降和室内移动喂蚕,从而减轻他的负担。经过项目物资的帮扶和基地技术人员入户进行技术指导,梁福添通过养蚕脱贫摘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每年,光养蚕这一项收入就有6万多元,除此之外,我还种甘蔗、养鱼,家庭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梁福添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蚕房的无障碍改造帮了很大的忙,否则,一个人根本养不了这么多蚕,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桑蚕饲养已成为宜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助农增收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与梁福添一样,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粟山村的利广存也是一位残疾人,而且是多重重度残疾人。意外事故导致残疾,让利广存内心绝望,家里全靠妻子一人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有一天,残联的同志和扶贫工作队走进了他的家,为他讲述精准扶贫政策,利广存的心像注入了一股春风,奋斗的激情被激发起来。2016年,利广存开始利用自家周边的空地搭建猪舍养殖生猪,并租下了虾塘养殖对虾,同时还发展种植业。2017年,他养殖生猪年存栏近100头、产对虾4000斤,种植豆角4亩,年产量8000多斤,成功实现脱贫。
记者从广西残联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广西自治区财政共投入资金4.5亿元,深入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残疾人脱贫攻坚“六大工程”,帮扶贫困残疾人约40万人次。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广西各地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残疾人发展实际需要,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造血”能力,为“扶志、扶智”打通了“绿色通道”。
它山之石:粤桂协作并肩作战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同时,对于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更需要用好“它山之石”,谋发展之路。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2018年12月,广西残联与广东残联正式签订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协议。通过签订协议,在省级层面搭建起了广东、广西残疾人扶贫协作框架,广东5个市26个县(市、区)和广西8个市33个县(市、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为推进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加强广东残联对广西贫困地区精准帮扶,广西残联积极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研究部署,印发《自治区残联关于推进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口协作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各有关市县主动与广东省对口帮扶市县(区)残联对接,加强协作沟通,梳理协作事项。
两地加强与企业对接,以“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模式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多渠道促进残疾人转移就业。
据记者了解,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是外出务工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万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天等县长途汽车班线停运,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及时返岗,对群众的收入造成影响。与此同时,蓬江区大批企业因此次疫情影响,节后复产员工不足,无法正常开工运转。为此,天等县残联和江门市蓬江区驻天等县帮扶工作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天等残联和工作组梳理了在蓬江区就业的天等籍人员名单,全面排查务工人员近段时间生活轨迹,摸排出首批34名残疾人适合返岗复工。
2月22日,天等县首批34名残疾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0名)在江门市蓬江区驻天等县帮扶工作组和天等县残联的统一组织下,乘爱心专车启程前往江门市蓬江区企业返岗复工,这也是今年疫情影响以来,广西首批赴广东返岗复工的残疾人。
如果说东西协作扶贫结对单位的纽带将天等县和江门市紧紧连在了一起,那么,经过此番疫情考验,两地间的帮扶情谊又深了一层。此外,与两地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广东省鹤山市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据记者了解,龙州县为国定贫困县,2017年脱贫摘帽,作为帮扶单位的广东省鹤山市积极探索巩固扶贫成效新路子。
“我是通过粤桂扶贫协作工作平台,被推荐到广东江门市谋到一份适合残疾人的工作,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我从一个被照顾的人变成能挣钱养家的人。”龙州县残疾人吕金梅说。
为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梦想,近年来,鹤山市在龙州县举办残疾人招聘专场3场,帮助残疾人异地就业脱贫,目前已输送残疾人在广东江门等市就业50多人。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稳定收入,月工资4000元-6000元。
显然,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项目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项目援建方面,8市33县残联争取粤桂扶贫资金及各类资助1392万元,援建残疾人扶贫基地、无障碍改造、扶贫车间、辅具适配等项目以及开展残疾人培训,共培训残疾人2033人;在人才交流方面,通过选派干部参加广东培训班、邀请广东专家来桂授课等方式,粤桂残联往来学习培训人员达192人;在促进就业方面,各级残联积极邀请广东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企业来桂招聘残疾人就业,共举办50多场残疾人专项招聘会,实现残疾人转移就业500多人,用粤桂协作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残疾人就业171人。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果为广西脱贫攻坚带来了强力“外援”,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凝聚了力量。
兜底保障:两项补贴覆盖率达95%以上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长期以来,“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照护问题是残疾人脱贫攻坚的一个瓶颈,这样的贫困家庭要想增收脱贫,必须让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的照料。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中央、自治区本级投入资金2.19亿元,为15.31万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同时,广西以北海市为试点,积极探索各类别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模式,整合各类扶贫政策和财政资金,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全力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全覆盖,补齐残疾人脱贫攻坚短板。
今年的8月24日,北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营,聚焦“集中托养”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首批签订托养协议的19名残疾人住进托养中心。中心按照规范化托养服务标准设计,设有餐厅、残疾人护理用房、书画室和棋牌室、体育运动室、理疗室、心理干预室、音乐放松室、辅助性就业训练室、语言功能训练室及各种康复训练用房,配置了监控、呼叫求助系统等服务设施。
27岁的小袁就是在姐姐的陪伴下来到的托养中心,看到托养中心环境、管理以及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后,姐姐放心地说:“我们家以为妹妹一辈子都要待在家里,需要家人照顾。现在妹妹在托养中心入托了,解放了我们全家,可以让家人安心工作了。”
同时,广西充分利用贫困户劳动力资源,使集中托养中心成为贫困户就近、就便,实现就业的平台,中心所有的护理人员和厨师均聘请贫困户,每人每月发放劳务费2000元;聘请村医作为中心的医护人员,每周安排两次巡诊,聘请镇残疾人专委作为主任管理中心日常工作,每人每月发放补助金500元,从而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试点,北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释放了家庭的劳动力,点燃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脱贫解困的新希望,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海的这一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模式得到了自治区和中国残联的充分认可。就在今年,广西民政厅、财政厅、卫健委、扶贫办、残联联合印发了《全区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在广西全面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
此外,广西实施的党员扶残温暖同行(三期)、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等“六大工程”,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居家托养、无障碍改造、康复等服务。
记者从广西残联获悉,2016年至2019年,广西残联累计投入资金约4亿元,帮扶30多万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实现提标扩面,2019年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960元,重度护理补贴对象扩大至三、四级精神残疾人。其中,广西有89.74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95%以上。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广西残联聚焦残疾人“兜底保障”,切实增强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显而易见,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广西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扶贫产业生机勃勃、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八桂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残疾人脱贫成效,汇聚成广西“极贫之变”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