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广西

广西河池——桑蚕之乡的小康路

发布时间: 2020-10-10 13:52:49 | 来源: 华夏时报 | 作者: 文梅 杨德泽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9月的广西太阳依旧毒辣,直射的阳光落在皮肤上火辣辣地疼,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对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李家寨村蒋村屯村民韦国平来说,这个季节正是养蚕的好时节,看着蚕房里的蚕一只只都鲜活欢实,他多少有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因为正是靠着这间不起眼的蚕房,韦国平一家于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image.png

图 |韦国平在种蚕

无障碍改造助力脱贫

在采访中,韦国平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只是默默忙碌,悉心照顾着自己的蚕,虽然韦国平被评定为三级肢体残疾,但当《华夏时报》记者走进蚕房时,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和妻子两人像往常一样辛苦劳作着,并向记者展示了养蚕的基本操作流程。

韦国平一家生活负担很重,除了他自己属于先天性三级肢残,大女儿因为遗传导致骨质肌肉萎缩,日常生活基本都是在轮椅上度过。被疾病缠绕多年的女儿今年已经20岁,但早已没有行动能力,加之由于肌肉严重萎缩,使其身形看起来像是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行走只能靠妈妈推着轮椅,说起话来也有一些口齿不清。采访中,韦国平的妻子说起自己的女儿,除了心疼怜爱,更有深深的无奈。目前除了18岁的大儿子外出务工,小儿子还在上学,可以这样说,家中的实际劳动力只有韦妻一人,日子一度过得十分艰难。

2018年,宜州区残联帮助韦国平对他家的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首先,安装自动上簇机,通过控制器就可以轻松升降方格簇,蚕自己爬到方格簇中产茧;其次,安装轨道喂蚕设备,通过该设备在室内移动喂蚕,从而减轻残疾人因肢体残疾造成的操作不便。

每年三四月份,韦国平都可以免费领到一张半的蚕苗,幼小的蚕宝宝从韦家蚕房的桑叶间探出头来,大肆啃食着新鲜的桑叶,吃饱了就会爬到桑叶里面睡觉,这个时期被当地人称为“三零”,表示距离其孵化成蚕已经过去了三十天,也是它们在农户家里的第一次休眠,之后还有“四零、五零”两个成长期。现在已经到了9月中旬,韦国平养的蚕已经吃饱了桑叶,纷纷爬上安装好的方格簇开始结茧,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五零”时期,再过半个月,这批蚕就能成茧卖出了。

通过无障碍改造帮助残疾人养蚕,每批鲜茧产量就可增产65斤以上,韦国平一家使用改造后的设备养殖的蚕总量为1.5张,一年可以出10批,也就是975斤,按照受疫情影响后的价格计算,每斤18元,一年总收入可以达到1.75万元,而往年情况好的话可以达到2.7万元。

韦国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蚕房的无障碍改造确实帮了他很大的忙,否则,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养这么多蚕,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收入。就在韦国平看着自己的蚕茧一天天越来越大的时候,在几十公里外的环江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还有不少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正在接受养蚕培训,那里也是他一年两批的蚕苗供货基地。

育苗授技带动残疾人就业

《华夏时报》记者到达环江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的时候,基地正在做关于养蚕技术的培训,并为每个残疾人印发了相关的养蚕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宜州是“桑蚕之乡”,得天独厚的水文环境使其拥有大片的桑园种植面积。而就养蚕本身而言,一是不需要重度劳作,二是在技术上可以集中解决。对于广大残疾人来说,养蚕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前期的孵化和消毒,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环江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以种桑养蚕为切入点,以“公司+农户”方式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

每年自治区残联拨款20万给环江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用以扶贫助残,一方面可以集中安置产权就业,另一方面是辐射带动,就是通过带动残疾人就业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河池市残联副理事长潘继龙表示:“我们的要求是让残疾人每年最低能拿到3000元钱。”据记者了解,在农村安置产权就业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难,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辐射带动,比如举办桑蚕养殖培训、分发蚕种等等。

在基地育苗区,《华夏时报》记者看到,技术员正在进行蚕卵的孵化和消毒工作,之后会将这些蚕苗分发给像韦国平这样有能力有意愿养蚕的残疾农户,帮助他创收增收。在环江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的扶持下,仅养蚕一项,每年户均增收达8500元以上。2012年以来,该基地共帮扶残疾人400人,其中300多人已经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宜州已有1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迈步走向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