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广西

侗绣翻飞化彩虹:曾因肢残陷入梦魇的她宛若新生

发布时间: 2020-10-10 13:52:49 | 来源: 华夏时报 | 作者: 文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杨培多(左)展示她的刺绣作品

40岁因腿部旧伤溃烂不得不截肢保命,因无法接受现实她终日哭泣陷入生活的梦魇;

44岁接受“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天赋加勤奋赢得命运转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帮她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她要带动全村姐妹共奔小康路。

她叫“杨培多”,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一位普通村民。9月15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进侗乡,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肢残带来的梦魇

暑气未消,潮湿闷热。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归滚屯1号之八的一栋民居里,十余位侗族妇女正围坐在一起,忙着赶制传统的侗族刺绣服饰,大家时而凑在一起低声商量某个部位的花样该如何走针,说笑间时而拉几句家常,气氛热烈和谐,俨然一个大家庭般的“侗族绣艺俱乐部”。

这些在座的妇女都是当地家庭较为贫困的留守妇女,她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学一门增收致富的手艺,她们主动聚拢在一起,带着几分期待和新奇拜师学艺。

image.png

杨培多的“徒弟们”

45岁的杨培多是她们侗族刺绣的入门师傅。从《华夏时报》记者进门开始,一直到采访结束,杨培多始终活跃在人群中。单从外表和言行来看,你很难相信——眼前的杨培多是一位已经失去右腿、戴着假肢生活的人。杨培多身着传统的宝蓝色侗族服装,头发梳理的光滑洁净。她不无骄傲地指着领口的刺绣图案说:“这是我亲手绣的,好看吗?”在得到记者肯定的赞许后,她满足地笑了。

杨培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因为从小调皮任性,她在火堆里跳跃玩耍的时候被烧伤了右腿,当时就医条件差,没能彻底根治,其后导致伤口反复溃烂,多年不愈。2014年,她被医院告知必须截肢,否则就有生命危险。

一直对自己的右腿伤患心存侥幸的杨培多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说那时常常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什么也不做,哭累了就发呆,就像陷入了一场难以唤醒的梦魇中。

“那时候我老公专门给我买了支拐杖让我用,但我一看到拐杖就要发火生气,情绪非常差,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老公没办法,就把拐杖藏在床底下,不让我看到,怕我一看见又要伤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培多依然有些难过。

然而,无论内心多么不情愿,未来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熬过了最初的抗拒和绝望,杨培多决定重新站起来。她开始主动练习穿假肢。

“刚穿上假肢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跌倒摔跤是常事,假肢和皮肉的接口处被一次一次磨破流血,直到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疼痛感似乎也慢慢消失了。我那时候就想,我可以的,以后的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

侗绣翻飞化彩虹

2019年,杨培多获得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的扶持,尝试发展茶叶种植项目。同年,她参加了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侗族刺绣技能培训。学成回村后,她成立了自己的绣花坊,主要经营侗族刺绣等业务,年收入2.2万元。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培多一家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目前丈夫与儿子外出广东务工,女儿2020年8月被柳州市第二职业学校录取,就读航空服务专业。

自己的绣坊事业做起来了,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平顺,杨培多本可以舒口气,过得更舒服悠闲一些。但她说想让同村的姐妹们都能掌握侗族刺绣技术,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学会这门技术,除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很多正在成长发育期的孩子得到母亲陪伴,不至于成为缺乏母爱、在孤独落寞中度过童年的留守儿童。

杨培多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一点,和她的亲身经历有关。

当年,杨培多在女儿10岁左右的时候外出务工,把女儿托付给大姐照顾。那几年间,除了春节可以赶回家小聚几天,其他时间她只能通过电话和女儿交流。有段时间,杨培多听大姐说女儿变得有些贪玩叛逆,学习成绩下降的很厉害,她心急如焚却又不能回家,便利用晚上短暂的休息时间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无论我问什么,电话那头我女儿都始终保持沉默,一个字也不肯对我说,就是一直哭。我这个妈妈是不合格的,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留在身边照顾她陪伴她,我又有什么资格骂她、教训她?那天我在电话这头也是一边哭一边鼓励她好好学习,告诉她只有学到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

在杨培多心目中,将家乡的姐妹们召集到一起,学习侗族刺绣增收致富固然重要,但她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家乡的留守儿童,将更多母亲留在需要关爱的孩子身边,给予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杨培多的侗族刺绣培训坊就这样开起来了。

无论年长年轻的姐妹,只要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有热情的,杨培多一律免费手把手地教。截至目前,杨培多已带动15户贫困户发展侗族刺绣项目,户均增收8000元。杨培多说,这才刚刚开了个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姐妹们的作品能够越做越好,有一天能飞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杨培多的故事不是个例,她的发展变化轨迹也恰好与我们柳州市残联为全力以赴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坚持就业优先所推出的六大工程之一‘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相契合。”柳州市残联副理事长万光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万光平副理事长介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旨在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切实提高自我发展和增收能力。全年在五县及柳江区开展培训总任务数290人(次),安排中央项目资金1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