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王琼:让数据为残障议题更好发声

发布时间: 2020-11-01 13:18:2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分享到:0

中国网讯 10月28日上午,2020年残疾人文化周——华东地区残疾人文创作品展开幕式暨全国残疾人文创就业联盟成立仪式在济南召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琼参加开幕式,并围绕“数据在残障议题报道中的可视化表达”做发言。

image.png

图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琼

王琼指出,数据生动有力的呈现了残疾人在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动态和需求,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的帮助残疾人朋友。针对如何让数据更好地报道残障人士,王琼表示,更优化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是其重要基础,还需要在数据丰富性、可视性等方面继续发力。以下为王琼发言实录:

今天的分享,从一位盲人的故事开始。

这位是深圳视障博主,盲探小龙蛋,他发布视频讲述自己作为一位盲人出行中遇到的困难,例如盲道走不通,电梯没有语音提示,呼吁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多考虑到视障人群。网上有人他的视频发出质疑,还能拍视频,刷微博,这是真的盲人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疑问?

因为很多人认为,盲人的世界只要闭上眼睛就能体会。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盲人的视觉感知能力是分级分类的,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的视觉模糊和周边视野缺损。这些差异,用文体很难让人准确地理解和感受,但如果用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则能有所突破。

这个作品是澎湃美数课制作的,他们用静态图片和网页交互的手法,清晰地阐释了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视觉障碍之间的差异,并让受众非常直观的感受其中。

此外,他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尝试进一步走进视觉障碍群体的世界。

看不清、看不见,是不是就不想出门?不应该出门?

不是的。

通过对爱盲网宽心聊吧中1966条跟出行相关的帖子进行分析,记者试图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可以看到,虽然看不清楚,但是盲人朋友还是渴望出门走一走,“哪怕是去公园也是很开心的”,他们会为自己的身体残疾给别人带来的不便感到歉意,那么善良。特别关注的是无障碍出行。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Jeff Bigham和他的团队在2010年推出了一款盲人求助手机APP,叫VizWiz,通过对平台上的2万份提问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后显示,盲人最多的提问就是想知道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东西,这些物品没法靠触觉或嗅觉来做出基本判断。然而,每三个问题中,就有一个问题是志愿者无法回答的,因为照片模糊不清或者没有拍到正确的画面。

除了关注残疾人的感知世界和生活困境,数据也可以用来展现残疾人求学、就业的情况,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计算机、服装设计、视觉传达,残疾考生能读取的专业有哪些?在数有范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共有14415名残疾学生进入了高校。到底有哪些高校可以招收残疾学生?不同专业分别可招收什么类型的残疾考生?什么专业不能招收参加考生?当这些信息散落在各个学校的招生网站中,要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很麻烦的,可是当他们被结构化汇总呈现之后,有价值的信息得以一目了然。

别样的课堂:“折翼天使”求学路上的喜与忧,是ruc新闻坊的作品。从数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特殊教育机构的硬件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在一些方面的人均占有量上已经优于普通教育,如绿化用地、教师工作室,但是在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地、图书册数等指标人均占有量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明显差距,有的甚至连普通教育一半水平都不到。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比也有逐年缩小的趋势。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没有一个行政区域满足1:3的专任教师师生比,且各省市之间差异较大。特殊教育教师工资的上涨幅度有5年低于普通教育教师工资(包含福利及补助)。如果留不住老师,如何为残障学生提供稳定的师资呢?

关注盲人就业 |除了按摩,盲人还可以做什么?美数课直观分析和呈现了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中的工作岗位数据。人们普遍认为,盲人主要从事的是按摩或艺术的工作,但实际上为他们提供的岗位中最多的是工人。在所有的岗位中也只有按摩和表演是对视觉能力完全没有要求。因为受限于身体条件,残疾人很少会去离家远的地方工作,但在数据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人,从拉萨去了长春,这是所有人中远行距离最长的,他的故事引发很多人的好奇心。

于残疾人相关的数据新闻报道还有很多,总结来看,用数据表达残障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更真实,数据令人感觉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第二,更生动,数据可视化的直观呈现令人感同身受;第三,更有力,更具传播和说服力,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行动。

在研究残障议题数据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对相关的政府开放数据来源也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既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数据,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隐忧。

目前中国的残疾人总数约为8502万人,这一人数规模自2010年至今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来自于抽样调查的模型计算,其中有准确数据记载的持证的残疾人有4千多万人。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是最为广泛的残疾类型,两者人数相加超过残疾人总人数的50%。中轻度残疾人是残疾人中的大多数,超过70%,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享受和参与到正常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针对残疾人的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和高等院校录取参加考生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基本康复服务人数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精神残疾人的覆盖比率超过1/4。就业方面,2019年,共有855.2万人实现就业,其中,从事盲人按摩这一传统就业形式的人数自2018年起有所减少,而一些新型职业,如电子商务,开始兴起。如2018年6月-2019年5月,有17.41万家残疾人淘宝店实现销售额116.63亿元。在这些令人欣喜的数据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现成功就业的残疾人在总体参加人中所占比重依然较低,且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残疾人的就业范围还不够丰富。例如美国的盲人学生可以申请学习包括心理学、外交官、律师、医生、教师等在内的147个职业。

那么如何让数据更好地报道残障议题,为残疾人发声?

我们认为更优化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是其重要基础。我们认为应向如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统一规范变量释义;二、提供数据更丰富;三、数据更及时;四、数据更连续;五、数据更可得;六、数据更可视。

作者:王琼,新闻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主任、珞珈青年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