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年度人物候选人

王昭权

发布时间: 2020-11-02 13:34: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分享到:0
编号:CL46

image.png

推荐单位: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

推荐词: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手脚并用爬行。面对不幸的命运,王昭权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通过养牛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王昭权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脱贫励志故事,启迪着乡邻,凝聚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榜样力量。2018年3月,王昭权被评为铜仁市残疾人自强模范;2019年5月,被授予“铜仁市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12月,被授予印江自治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人物事迹

王昭权,男,苗族,现年50岁,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手脚并用爬行。面对不幸的命运,王昭权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通过养牛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王昭权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脱贫励志故事,启迪着乡邻,凝聚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榜样力量。2018年3月,王昭权被评为铜仁市残疾人自强模范;2019年5月,被授予“铜仁市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12月,被授予印江自治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称号。王昭权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

一身牛劲练就生存本领

6岁时,王昭权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使左腿残疾,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用双手和右脚在地上支撑爬行。

7岁那年,王昭权看到周围小伙伴都背上书包走进学校,让他既羡慕又“嫉妒”,至此暗下决心:一定要读书。

一天,王昭权向父母表达上学的愿望,一开始父母是极度反对的。因为那时农务繁重、生活艰难,家里还有4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需要父母做农活来维持生计,父母没有时间专程接送他上学。

这一切的阻碍并没有让王昭权放弃上学的渴望,最终在他软磨硬泡之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王昭权每天自己上学和回家。

为了能上学,王昭权狠练爬行,长时间手杵在地上行走,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从不掉一滴泪。从最初缓慢前行到后来与正常人无异,王昭权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走”着上学。

8岁那年,王昭权如愿地走进了村里的学堂。他深知求学不易,便倍加刻苦学习。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落雪打霜,王昭权从不迟到和早退,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由于家庭人多、经济困难,王昭权不得不放弃了学业,留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儿。

为了让自己“走”得快、方便干农活,王昭权琢磨出了用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同时他苦练“驮功”,搬运东西什么都用背“驮”,行进中不管什么东西放在背上都不会掉下来……

“我虽然只能趴着走,但一定要站着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昭权在贫瘠的土地上“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生存本领,从不向生命折服。

一股牛气决战决胜贫困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战场,沟壑纵横、草茂林丰的六井溪,就是王昭权决战贫困的战场。

多年来,王昭权过着“养牛为耕田、喂猪为过年”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深知传统的种养是难以把苦日子过出头。

一向喜欢读书看报的王昭权,农闲时节就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看多了,王昭权就对肉牛养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image.png

2012年,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把养牛的想法抛出,随即遭到家人的反对,唯有弟弟王华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最后,还是弟弟说服了一大家子人,养牛才得以顺利进行。

当年,王昭权在弟弟的支持下,筹集资金买了10头小牛开始喂养。通过精心管理,王昭权的牛也长得格外壮实。一年后,出栏了6头牛,还上了欠债,还略有盈余,这让王昭权第一次尝到了养牛能赚到钱的甜头。

2014年,王昭权因身体重度残疾被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王昭权不但没有闲下来,而是抢抓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肉牛养殖干劲十足。

村里人调侃王昭权:“你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还有国家养着你,你就不用那么拼命嘛。”

王昭权说:“只要我还能做得,我就要做,就少给国家和亲人添麻烦。”

在乡亲们看来,王昭权有了政策保障,吃穿不愁,就不用那么卖力去养牛。但王昭权仍然不松劲,忙碌的身影跳跃在山间。几年下来,王昭权的肉牛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收益也稳固提升。

2017年,王昭权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扶持机会,向当地信用社申报了5万元的“精扶贷”,从外地买进3头牛扩大规模。这年,王昭权获得5000元的养殖补助,养牛利润狠赚了一笔。

收入远远超过了贫困线,吃穿也不愁,医疗住房均有保障……盘算着家底,2018年1月,王昭权积极向村委会递交一份脱贫申请书,主动申请脱贫,是全县第一个主动申请脱贫的贫困户,一时间在全县沸腾起来。

经济宽裕了,王昭权一脸喜悦,计划着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2018年7月,王昭权卖了圈里的6头牛,拿出积蓄,与弟弟王华共同修建新房。

割草、切草喂牛,搬砖、和浆修房……每天,王昭权起早贪黑,像一匹永不疲倦的“牛”,不辞辛苦地忙里忙外。看着新房拔地而起,王昭权喜笑颜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栋3层楼的砖房矗立在进村路口边。望着王昭权漂亮新居的落成,乡邻们惊讶的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叹服。

一种牛魂启迪干群奋进

“我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王昭权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经过几年的实践,王昭权意识到单打独斗养殖肉牛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做大肉牛养殖,2018年5月,王昭权注册成立了“昭权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

平时里,王昭权专心负责牛群喂养和草地管理,弟弟王华负责跑市场和技术服务,兄弟俩精诚合作,让肉牛养殖稳步推进,每年养殖不下10头,多时有20多头。

从个人单打独斗到合伙发展,从为生存而养牛到养牛过上好日子,王昭权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和自强模范,养牛致富的真实故事逐渐演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只要不偷奸耍滑,老老实实干,就没有办不好的!”2018年5月11日,一场别开发生面的召回干部培训在王昭权家院坝举行, 24名因脱贫工作不务实被召回的青年干部,津津有味地聆听王昭权讲述养牛脱贫的心路历程。

随后,召回干部沿着山间羊肠小道,徒步1个多小时与王昭权上山“放牛”,生动现场教学让召回的干部接受了一次思想和精神上的洗礼。

“王昭权虽身体残疾,但精神健康.他不怨天地,自强不息。我年富力强,没有理由不把脱贫工作做好。”看了王昭权的养牛场景,驻村干部严某深受震撼,回村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确保了杉木岭村顺利摘帽。

驻村干部邓某说:“王昭权本是个‘一无所有’的残疾人,却克服千难万险,成了精神和物质都富有的领头人。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更应该为群众服务!”

一时间,王昭权多次受邀为党员干部群众“上课”,养牛脱贫事迹短片在印江县365个村(居)轮回展播,深深地震撼着广大干部群众心灵,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争先赶超奋进。

四坳村谢家组杨常青被王昭权的事迹深深感动,投资规划建起了养殖场。杨常青说:“王昭权是一个残疾人把牛都养得那么好,我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应该有能力把牛产业做起来。”

四坳村谢家组村民杨通伯嫌着自己8头牛的规模小,正忙着扩建牛场、协商土地种草。杨通伯说:“我们这地方适合养殖肉牛,王昭权都能养10头牛,我作为正常人,要把规模发展到30头。”

image.png

韩家村包丰组邓万强听了王昭权到村“上课”深受启迪。他说:“我很佩服王昭权,我的养殖小敲小打,我不服输!我要扩大规模,把牛养好!”如今,邓万强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注册微型企业,肉牛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风拂六井溪,青青草地上膘肥体壮的牛群静静啃草……如今,在沙子坡镇,以四坳村、韩家村为代表的养殖专业村逐渐兴起,全镇养牛户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目前已全部脱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王昭权身残志坚、养牛脱贫的感人事迹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成为激励全县广大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催化剂”,汇聚起脱贫攻坚‘整县摘帽’的强大力量。2019年底,印江自治县203个贫困村、25877户1011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王昭权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脱贫励志故事,真牛!

他,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不甘于先天宿命。与同龄人相比,一场大病让幼小的王昭权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但,现实并不是这样!“我的身体是残疾的,是不能改变的,但只要我努力就会改变我的生活!”面对不幸的命运,王昭权从不低头、从不服输,总是以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从练习“走”路、读完小学到苦练“驮功”、搬运柴草,王昭权用行动证明了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他,不服穷——不向贫困低头、不甘于贫穷落后。王昭权出生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祖祖辈辈靠着勤劳的双手苦苦挣扎,却依然过着贫穷的日子。“我虽然人穷,但志气一定不穷!”王昭权清晰地认识到贫困,却从不向贫困示弱。为了摆脱贫困,王昭权不管昔日发展传统种养为生计,还是今朝选择喂养肉牛为脱贫,勤劳的双手从没有停站过,始终坚持不懈地把选择的事情做下来,最终告别贫困,走上致富新天地。

他,不服软——不向陋习低头、不甘于等靠要赖。与很多身体健康而思想落后、等着政府扶持、靠着政策生活、争要扶贫资金、赖着干部帮助的贫困群众相比,王昭权相信政府而不依赖政府、依靠政策而不等待政策、信任干部而不依赖干部,不做软骨头,不等不靠不要不赖,抓住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立志发家,克难发展,体现了健康人也难得的硬气傲骨。

他,不服气——不向环境低头、不甘于独自前行。四坳村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王昭权不畏于环境之恶劣,不惧于条件之艰苦,以残疾之躯,勇敢克服恶劣环境,在不利于发展、不适于发展的山旮旯里,立下发家志,走稳养牛路,实现了自身的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王昭权不服气于恶劣环境对邻里乡亲们发展信心的影响,树立了“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集体观念,以残疾之身、不辍之志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带领乡邻共立脱贫志,共走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