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安徽

阜阳“80后”第一书记贺俊强的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2 09:25:17 | 来源: 中国文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夏天的雨水刷刷落下,冲洗着热腾腾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雨中的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刘伏庄村,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在村部见到贺俊强时,他向记者回忆起五年前那难忘的一幕:2014年11月4号下午6点,舟车劳顿的贺俊强作为全省第六批选派帮扶干部,被安徽省残联派驻到刘伏庄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站在村部门口那一刻,33岁的他傻了眼——房屋破败,垃圾遍地;全村只有进村那一条马路,还是砖碴路;村部也就三间小平房;村里基本靠种地,集体经济为零……来到这样穷困潦倒的村庄,看到这样凄凉的景象,年轻的扶贫干部心中疑惑与压力交织。

自此,贺俊强扎根农村、坚守扶贫,平凡而坚韧,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村庄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下行囊的那一刻,贺俊强就立即整理了思路。刘伏庄村位于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共有9个自然村,1536户5088人,2014年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584人,其中残疾贫困户81户159人。贫困户尤其是残疾人家庭多,村里只种地,无支柱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样一个经济实力薄弱,留守村民都是老弱病残的深度贫困村,看到这些数字的那一刻,贺俊强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刘伏庄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段时间,他早出晚归,不舍昼夜,一边与村两委交流,找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代表座谈,走访入户实地调研,了解民意,一边寻找上级单位申请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

要想富,先修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刘伏庄村三年硬化村干道3000米,修建机耕路约2600米,五年修了12.3公里水泥路,9个自然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基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

为了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刘伏庄村在主干道上安装了130余盏太阳能路灯,部分路段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既美化亮化了村内道路又方便了村民平安出行。

为了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刘伏庄村协调接收帮扶资金46.6万元,文化教育资金2万元,先后完成了村部和村卫生室升级改造,新建了占地面积630平方米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和1000平方米的健身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远程教育站点、居家就业培训基地、为民服务大厅一应俱全,极大地充实了村民精神生活。

人居环境整治仅用了5年的时间,刘伏庄村村容村貌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现在的刘伏庄村,干净的水泥马路,道路两侧绿化成林,美丽的休闲广场,整齐的路灯,俨然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这是过去我们想也不敢想的。”村民刘传曾对贺俊强书记带来的改变竖起大拇指,他说,以前村庄太脏了,下雨天路上都是泥巴,根本没法下脚。现在好了,道路修得这么宽敞,河沟水清了,休闲小广场也有了,家家户户的房子都翻修一新,住在村里也跟城里一样。 

贺俊强深知,只有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变“输血”为“造血”,贺俊强制定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以产业帮扶为工作重点的脱贫致富思路。

他想找到一个不需要老百姓投入过多资金和劳力,但又能够有稳定收入的项目,经过和老支书、老党员、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一个多月反反复复的讨论,他立足本村实际,建企业、盖厂房,发展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因户定策地带领农户种草莓、养白鹅,探索建立养殖大户代养、认养模式;他扶贫扶智,技能先行,三年进行400余人次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人数30多人,转移就业和创业人数200余人次。

刘伏庄孙庄村村民孙景海是一个在外创业成功的视力残疾人员,之前一直在南京做生意。2015年在贺俊强多次感召下,他回到家乡创办了阜阳市颍泉区景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贺俊强多方帮助他协调政策资金支持80万元。合作社先后吸纳残疾人贫困户进社务工,共带动34户贫困户含13户残疾贫困户参与,其中52人现今已经走上了致富道路。截至2019年,刘付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5家,为精准脱贫注入强大正能量。

贫困户侯兰萍家距离村部不远,家里情况十分特殊。由于丈夫和两个儿子相继瘫痪,疾病缠身的侯兰萍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女儿远嫁他乡。过去,侯兰萍靠种田维持生计,一年收入也没多少钱,日子一度陷入困顿。从2017年起,在贺俊强的帮助下,侯兰萍开始“光伏发电”,并从事公益性岗位。对侯兰萍家来说,仅“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就带来毛收入两三万元。再加上低保兜底,侯兰萍家于2017年成功脱贫。

贫困户程庆伟说:“贺书记的事儿,那是说也说不完”。由于自己患有冠心病,老伴患有肺气肿,老两口每年吃药都要花去2000元医药费。光靠种一亩三分地的收入,多少年也脱不了贫。贺书记来了以后,程庆伟就趁着平时身体好一些的时候养羊。第一年农村养羊有补贴,贺俊强还经常安排专家上门指导。仅靠养羊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两万多块钱,抵得上一年的打工钱。再加上家门口圈了一亩地种植香椿树,程庆伟家每年又增加了5000多元收入。老两口生活美满,发展越来越好。

说到“特色种养殖”,贺俊强说,想起老百姓最初的排斥拒绝到现在的认可接受,中间真的做了不少工作。光是挨家入户讲政策就,特别很多村民年纪大了,理解相对慢些,一句话需要反复说,反复解释,做工作做到口干舌燥、嗓子发炎是常事,不过好在项目顺利完成了。

如今,在刘伏庄村,以“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不断延伸……截至2015年,脱贫64户151人,2016年脱贫141户262人。2017年脱贫50户81人,2018年脱贫11户19人。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大变样,预计今年年底刘伏庄村将脱贫出列。一幅脱贫致富的宏伟画卷,正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 

翻开贺俊强的扶贫工作日志,扉页写着:脚踏实地。厚厚的十大本日记,记录着5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村民家的情况,工作中的难题,思想上的困顿,无法解决的问题……一项项数据,一个个名字,一笔笔标注,如果不知道他只是一个挂职的第一书记,还以为他就是刘伏庄村的本土干部。

位于村部二楼一间简陋的房间就是贺俊强的休息室。书桌上放着他妻儿的照片。每当夜深人静,贺俊强伏案工作时都能看到自己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的照片,他说,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回家,自己的儿子都快认不出爸爸了。

“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你,这是你的荣耀。”五年来,执着坚定的贺俊强舍小家为大家,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情系群众尤其是残疾群众,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农村这一片广袤的土地。

作为残联系统的扶贫干部,贺俊强深切理解残疾群众的困难和不便,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更是倾尽百倍的爱心和热情,给予贫困残疾人更多的关照。

村民程运忠在村里开小卖部,对来来往往的情况十分熟悉。他说侯兰萍家是贺书记经常光顾的重点,三天两头就会去她家看一眼。为啥呢?贺书记常说,一个女人独自撑起一个一户多残的家庭非常不易。“最近生活怎么样啊?”贺俊强不仅会关心侯兰萍丈夫和两个儿子,连他们用的药都是他从合肥自费购买捎回家来。照顾好这个特殊的家庭,并积极为他们争取政策,成为贺俊强日常的牵挂。

村民孙景堂说,过去村里偷鸡摸狗现象严重,贺书记给咱装了摄像头以后,村里更安全了。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个路灯,照亮了村庄的夜晚,也保障了村庄的安全。

村民程庆伟回忆,有一天晚上他冠心病发作,躺在地上不能动,第一时间给贺书记打电话,贺书记连夜开车把自己送往市医院。

……

贺俊强驻村以来所办的好事和实事,一桩桩,一件件,大家都如数家珍。

因特教工作出身,贺俊强深刻理解“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2015年以来,刘伏庄村先后举办葡萄种植、大白鹅、山羊养殖培训、手机维修、小家电维修、手工艺制作等多种类型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班,共培训残疾人2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户创业致富的能力,为残疾人增收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随着和村民们接触时间越来越多,帮他们做事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到了一个能干事、干实事的贺书记,也逐渐与他敞开心扉。献爱于农村,服务于群众。“我能看出来,你是真心留下来想给我们做事的。”村民们的一句肯定,胜过千言万语。贺俊强内心感慨万千。

在他的大力筹措下,刘伏庄村新建了占地100余平方米村级残疾人工作站,建设了残疾人康复校正中心,创建了残疾人健身示范点,装配体育健身器材10多套,各种扶残助残辅助器具上百件。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市区残联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证,全村的残疾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便捷周到的服务。

村干部老百姓说:“贺书记,你能留下吗?”

一封联名信,九个自然村鲜红的手印,2017年5月,刘伏庄村村民真诚挽留驻村第一书记贺俊强的申请格外引人关注。

当天,还在村部忙碌的贺俊强突然被刘伏庄村老支书孙全巨喊住,“贺书记,村民不让你走,给你写了信。”孙全巨朴实的一句话让贺俊强意外又感动。一股巨大的幸福感涌上他的心头。这几年付出的汗水和辛苦一瞬间化为了甘甜的回报。

原来,村民听说贺书记任期满了,怕贺书记走了再也不回来了,不会写字就按手印,自发联名挽留他。一份代表着全村5088名村民心意的联名信就这样送到了贺书记那里。

村民的挽留是真诚的,也是发自内心的。2017年底,三年扶贫结束的时候,贺俊强选择留任。他说,“脱贫的道路还没有走完,我不能半途而废。漫长扶贫道路,苦是短暂的,但是群众脱贫带来的甜却是恒久的。”

贺书记留任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小山村,村干部笑了,5088位村民笑了。“其实支持我一直干下去的信念很简单,就是能让更多的贫困人员尽早脱贫,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家要能过上同样的幸福生活。”贺俊强动情说道,“回望过去,个人的感觉是幸福,我的甜远远多于我的苦。”

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残疾人贫困户要面对的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如何带动贫困户尤其是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贺俊强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继续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