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江西

江西:农家书屋托起残疾贫困户“脱贫梦”

发布时间: 2020-11-23 10:03:18 | 来源: 中国残联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随着美丽乡村的纵深推进,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也是与日俱增,“农家书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成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托起他们“脱贫梦”的有力抓手。

入秋时节,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腊市村的农家书屋里挤满了前来看书、借书的人。彭石林熟练地为大家介绍,并将各类书籍做好登记。

image.png

彭石林在整理书籍

彭石林,肢体残疾,于2011年任腊市村农家书屋管理员。10年来,彭石林在书屋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人和借书的人。“我喜欢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有工资,更重要的是我也喜欢读书。”遇上农忙、下雨天等人少的日子,彭石林便从书架上取出读物,在安静的书屋里度过充实的一天。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管理员是江西省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项民生工程。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江西省将“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纳入江西省政府民生工程,由此也开辟出一条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缓解了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残疾人脱贫的信心。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购买1.2万个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安置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

image.png

彭石林所获得的部分获奖证书

彭石林说,自己读书之余也喜欢写文章,“你看,这是我在萍乡日报发表的文章,还有其他的一些报纸、杂志,我都会投稿。”报纸上清晰地显示着发表时间是2000年,“我一直保管着。”彭石林说。

image.png

彭石林为借阅者进行登记

在彭石林管理的这个农家书屋,共有1800多册图书、50本光盘。在彭石林的精心保管下,从未发生过图书遗失或损坏。“我很感恩上级组织给了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岗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家,彭石林还建立了书屋阅读微信群,方便大家随时找他借书和来书屋看书、查资料。彭石林也凭借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主动帮助村里的孩子们辅导作业。目前,前来书屋看书、借书的村民和请他辅导作业的孩子越来越多,在村里已发展了700多个固定读者,彭石林也成了村里的“名人”。爱学习的彭石林,还学会了电脑操作。如今,他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为前来借书的村民进行登记。

image.png

渝水区城北社区的农家书屋

“我在这里当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每个月不仅有补贴,还有房租收。”家住新余市渝水区城北的周正根说。社区租下周正根的车库,并进行改造成为了农家书屋。小小的空间,三面墙壁摆满了书架,书架上的书林林总总近千册,有文化类、生活类、科技类、少儿类……“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行动不方便,哪里会想过能有工作还有一份不错的稳定的收入。现在好了,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家里小孩子读书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的政策,日子越来越好了。”周正根眼里饱含希望地说,“家庭收入增加了,对脱贫越来越有信心了。”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江西100个县(市、区)有283万残疾人,而且81%集中在农村。他们外出谋生困难,农村就业机会又少。将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一个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残疾人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不同于彭石林和周正根,南昌县塘南镇田万村的宋红平自筹资金开办了“文化大院”。

image.png

塘南镇田万村文化大院

生活的磨难,身体的残疾,并没能阻断宋红平读书的脚步,却越发使他坚强和自立。这也让他在艰难困苦中看到希望,用知识改变人生命运。2009年,宋红平自筹资金3万元在田万村四组开办了“田万村文化大院”。大院建筑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阅览室、科普视听室、休闲娱乐室等功能区,集村级文化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农村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及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等基层服务阵地于一体,既有效发挥了农家书屋村级文化阵地作用,又为周边6个村的50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和15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实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片”的服务目标。

image.png

正在田万村文化大院阅读的村民

一间小小的书屋寄托着宋红平的梦想,他希望书屋在为农民和残疾朋友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促进乡风文明。2012年,“田万村文化大院”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宋红平也被评为“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