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搬迁人口达188万,其中9.67万残疾人也搬出草窝进金窝,拔掉穷根,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完善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精细服务
走进铜仁市石阡县“阳光幸福家园”15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室,有的残疾人在按摩椅上进行康复按摩,有的在跑步机上慢走运动,也有人在动感单车上锻炼……
冯金英今年71岁,2018年从离县城70公里的大山深处搬到石阡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平阳社区。今年4月“阳光幸福家园”开放后,她每天都来做康复。“以前路远不好走,都是等腰痛到不行才舍得花钱去城里,现在看病、出行很方便,社区里还有免费康复训练。”冯金英说。
协助冯金英康复训练的阳光幸福家园专职委员陈德开也是残疾人,是坪地场乡凯余沟村人。2007年贵州大学毕业后,因残疾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在电子厂打工。今年县里为他提供了这一岗位,每月1600元收入。“残疾人找工作不好找,现在回到家乡,既能就业还能照顾母亲。”陈德开说。
石阡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平阳社区。新华网蔡连素摄
据悉,平阳社区1700余户中有283人残疾,重度残疾人占一半以上。为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综合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石阡县残联投入35万余元建设了“阳光幸福家园”。除了协助残疾人做康复,陈德开还负责入户了解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康复需求等工作,确保一人一档,便于精准为残疾人服务。
在遵义市习水县岷山路金龙社区,何福霞正陪两个弟弟看动画片。她说,家中卫生间换成了马桶,墙上安装了扶手,出门就有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超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社区卫生室、幼儿园等,生活很方便。
20岁的何福霞2岁时因意外烧伤成肢体一级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前常年跟随在广州务工的父母身边,易地扶贫搬迁后她回到习水,负责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
记者了解到,习水县残联投入近100万元为东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点8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卫生间蹲改坐、装配低位洗手台盆、安装扶手抓手等无障碍设施。县残联还入户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康复需求,为残疾人家庭购置了电视、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尽力地解决残疾人易地搬迁后的生活问题。
习水县东风湖社区辅助性就业工坊残疾人罗维情在做翻皮充棉工作。新华网蔡连素摄
多种模式让残疾人“稳得住”、“能致富”
残疾人搬迁进了城,如何有稳定收入?
在宏信服饰有限公司2020年度分红大会上。黄应银领到600元,他说这是第二次分红,自己同时在厂里包装岗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黄应银说的分红,是石阡县探索出的整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扶持资金、对口帮扶资金,为重度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入股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的创新模式。
2019年石阡县残联与宏信服饰有限公司合作,为63名重度残疾人每人入股3000元,宏信服饰将在6年内每年给残疾人分红600元至800元不等。
石阡县残疾人在宏信服饰做剪线工作。新华网蔡连素摄
截至目前,石阡县残联已与1766名重度残疾人、23家产业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为残疾人又添一重保障。石阡县这种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良性循环模式得到多方认可,在全省进行推广。
石阡县残联副理事长马良呼吁有爱心、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进来,筹集更多资金帮助残疾人。
石阡县宏信服饰聋人通过手势沟通裁剪布料。新华网蔡连素摄
“入股分红”模式保障了重度残疾人的收入,轻度残疾人则通过就业实现增收。
“家里来上班走路不到10分钟,比做农业要轻松很多,每个月能拿2400元左右。”2018年,罗维情一家从习水县仙源镇大獐村搬到了县城东皇街道金龙社区。搬来前,仅靠自己和丈夫每月1000元的低保生活。今年4月份,经过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她从领低保的无业农村妇女变成了东皇街道东风湖社区辅助性就业工坊的一名翻皮充棉工,现在,她还是工坊岗前培训指导老师。
“丈夫智力有问题,易地搬迁之前什么忙都帮不上,现在搬出来我带着他在这里打工,他一个月也能赚1400元左右,女儿成家了,儿子也在外打工,现在生活得很开心。”搬出大山,工作不仅有了着落,还多了一份收入,罗维情很满足。
罗维情所在的就业工坊,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习水县为解决搬迁肢体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类残疾人就业问题,联合贵州省万佳制衣有限公司设立。目前工坊共安置33名残疾人就业,其中17人属重度和精神智力类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除了辅助性就业,习水县东皇街道83名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还在习水县骏华扶贫产业园实现了就业。隆兴镇滨江村的杨明龙原来靠编竹背篓为生,搬到县城后,在产业园里的贵州骏华鞋业有限公司做鞋面包边及修边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离家只有十多分钟路程,家庭也照看了,每月收入也稳定……只要工厂接受,我打算一直干到退休。”
习水县东风湖社区辅助性就业工坊里残疾人在缝纫布料。新华网蔡连素摄
贵州骏华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下一步计划专门设立残疾人就业车间,能招尽招,让更多的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据贵州省残联介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已全部脱贫。为了更扎实保障残疾人搬出“穷窝”后“稳得住”“能致富”,全省各地“两改(社区安置点环境无障碍和家庭无障碍改造)、三就(残疾人就业、就医、就学)、四建设(建设康复服务站、社区托养机构、扶贫车间、基层组织)”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