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他还是一名大卡车司机。十年后,他创设了贵州省首个残疾人托养基地——“黔馨家园·鱼良溪村残疾人托养基地”,将村里失去劳动能力、聋人和肢残等残疾人接到基地托管,吃住免费。
他就是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村支书——杨再练,也是托养基地的“书记管家”。
授之以“鱼”给残疾人一个家
鱼良溪村残疾人托养基地。新华网蔡连素摄
今年62岁的杨再练做过大卡车司机、开过饭馆、办过预制板厂,是远近闻名的大能人。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啃硬骨头”的劲儿,杨再练2004年当选鱼良溪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村支书后,杨再练组织鱼良溪村村支两委班子搞集体经济,并吸纳部分残疾人就业。2015年,贵州省残联奖励20万元用作创业基金,“残疾人托养基地”也由此建立起来。
在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支持下,护理保健室、文体活动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食堂、宿舍一应俱全,重度残疾人托养也不成问题,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的困境。
也是在这一年,杨再练陆陆续续将村里失去劳动能力、聋人和肢残等的24名残疾人接到基地,吃住免费,这里成了鱼良溪村残疾人的另一个家。
男性残疾人基本是单身汉,杨再练亲自给残疾人洗澡,夏天每周4至5次,冬天每周3次左右。“我们这的残疾人身上没有不好闻的味道。”他说。
杨再练常年在基地,和残疾人同吃同住,每年在基地陪残疾人吃完年夜饭才回家陪家人。
妻子在镇上带孙子,偶尔回到两人不常住的小平房收拾卫生,不时抱怨杨再练“十天半月不见人影”。“我常常跟她讲,作为一名党员,要‘舍小家,为大家’。”杨再练说,“你在镇上带娃,我就在这里给残疾人当‘家长’嘛!”
为了让残疾人的家人放心,杨再练为每名残疾人各买了300元的保险。5年来,鱼良溪村残疾人托养基地一直保持零意外的纪录。2017年,鱼良溪村集中托养模式得到认可,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托养基地残疾人宿舍。新华网蔡连素摄
授之以“渔”挣钱也“挣”尊严
日前,记者走进“黔馨家园”托养基地,看到身材矮小的姚金花正为基地的残疾人煮饭烧菜,她同时还负责基地的卫生清洁。今年是她来到托养基地的第5年。
姚金花在基地的另一份工作是照看行动不便的老人,目前,她在基地每月共有1400元收入。她丈夫也在基地生活、工作,每个月有900元收入。两人工资加上低保,每月有3000元左右。
基地建成前,杨再练和村支两委班子每人帮扶2至3名残疾人,每人400元生活补助。“靠政府、我们兜底,并不是长久之计,未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没有实际收入的问题。”考虑到基地运转花销巨大,也希望残疾人通过劳动活得更有自信和尊严,杨再练思前想后琢磨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残疾人能自食其力。
杨再练介绍鱼良溪村残疾人就业情况。新华网蔡连素摄
于是,根据残疾程度不同,配以不同岗位,每个月400、600和800元不等的工资。走进基地,一名残疾人乐呵呵地拿钱包给大家看,一本存折和几千元现金。在基地工作4年多,他有了2万多元的存款。
55岁的姚来宝先天性眼疾,是第一批来托养基地的残疾人,他打扫道路卫生,每月有400元收入。“党的政策好,杨支书好,让我们在这里顿顿有肉吃。”姚来宝说,他每天上半天班,晌午下班回家还能照顾到母亲,他很满足。
鱼良溪村“黔馨家园”农疗实训基地。新华网蔡连素摄
在带领鱼良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果树的基础上,杨再练琢磨出养鱼、养萝卜猪、开酒店等法子,如今基地吃的菜、肉和水果都是残疾人自己种养的,同时对外销售,给基地增加了收入。
杨再练向记者展示冷库中贮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新华网蔡连素摄
杨再练的工作得到了多方认可,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贵州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16年时间,杨再练带领村支两委为村民奔波,带动村民增收脱贫,他得到的奖金分文不取,拿来分给村支两委成员或投入残疾人创业。杨再练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硬朗。妻子独自在镇上带小孙子,最近的距离却有着最远的牵挂。
杨再练说自己从来没想过停下来,看到基地残疾人的笑容,觉得什么都值。“脱贫攻坚,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现在已全面脱贫,下一步要把残疾人托养工作做好做细,小康路会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