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是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小时候因小儿麻痹导致腿部残疾,只能通过轮椅行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帮助了2700多名残障者解决就业难题。虽然坐着轮椅,张莹莹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破茧成蝶,带着梦想南下
对于幼小的张莹莹来说,她从不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即使身体残疾造成生活多有不便,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很幸运,一直有疼爱她的家人和友善的朋友们,这使她自小就养成了乐观的性格。高考结束后,张莹莹选择到气候温暖的南方读书。大学期间,同学们的细心照顾让她感动不已,“当时学校没有无障碍设施,同学们就背着我上下楼,一到冬天或者下雨天,几个同学小心翼翼地围着走,生怕我摔着了。”
2011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莹莹,怀揣着梦想来到深圳,从小有腿疾的她,对于环境格外敏感。“我一下飞机,就有很多志愿者过来帮我,当时我拄着个拐棍,还拖着个行李箱,一路都有志愿者护送我上下公交。”张莹莹说,在她踏上深圳这片土地,在一路都有志愿者帮助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留在深圳。
在深圳工作了几年后,张莹莹顺利申请到了公租房,入住后,她发现周围从其他区搬来的残障邻居,因距离工作地点太远而离职,一时找不到新工作的时候,她便积极地帮他们介绍工作。“我是个从阴影中走出来的人,更了解残障者的不易,所以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帮助他们。”随着对残友们的深入了解,从小就被周围人温柔相待的张莹莹,决定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个社会,去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
心怀感恩,成立残疾人帮扶机构
2016年,张莹莹开始创业,她和5个朋友一起筹建了“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他们为机构取名为“雨燕”,这是飞翔速度很快的一种鸟,希望残友们能不被身体所限制,能“飞翔”起来,勇敢追梦。“雨燕”为残障者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在岗员工九成以上是残障人士或残障儿童的家属。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创业之初,张莹莹租用写字楼作为办公场地,房租水电常规支出月逾四千,有时候一个助残项目的单次投入就需要数万开支,前期向爱心企业“拉赞助”的费用很快告罄,张莹莹只能自掏腰包贴补,几乎是入不敷出。幸运的是,民治街道了解情况后及时提供援助,帮忙协调场地,指导机构运营项目。2018年,龙华区民政局、民治街道成立“IC爱创空间”,作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雨燕”顺利入驻,并负责IC爱创空间的管理工作。
“残障者一般都缺乏自信,很难融入社会,我希望‘雨燕’成为一个能让更多残障者自信走出家门的平台。”张莹莹回忆道,曾经有位姑娘小唐(化名),她的父亲听力残疾、奶奶肢体残疾,自己因车祸致残,需要带着尿袋生活,几年时间里,她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人沟通。张莹莹了解情况后,带着小唐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让她感受到残障者积极向上的一面。后来,小唐在“雨燕”接受了半年的就业培训,就找到了一份物业公司的工作。张莹莹说,“这几年,我眼看着她一点点的蜕变,打心里替她感到高兴。”
目前,“雨燕”为残障者提供包括化妆师、讲师、程序员、话务员等10余种岗位培训。四年时间里,在张莹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帮助了2700多位重度残障者重新就业,并有了稳定的收入。残友们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承担起家庭生活开销。张莹莹说,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很多残友改变了人生,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最大化,他们很享受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
张莹莹还获得了2019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称号,对此,张莹莹希望社会能看到她身后的残友们,让扶残助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来源:广东残联、腾讯大粤网《共鸣》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