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集善仁美 助推圆梦——优秀残疾人艺术家百人推介活动遗珍

发布时间: 2021-01-12 09:49: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集善仁美助推圆梦”优秀残疾人艺术家百人推介计划,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澳门基金会赞助,中国残联宣文部和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的残疾人文化系列活动。活动本着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的指导思想,旨在挖掘人才、树立典范、搭建平台、共同发展,通过扶助一批残疾人艺术家进一步提高各类残疾人艺术家艺术水平,帮助艺术家与高端艺术平台对接、与高端学术专家对接、与大众媒体对接、与艺术品市场对接,从而更好地展示残疾人文化艺术取得的成就,推动社会对残疾人艺术的理解和关注,丰富和活跃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了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感受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意志品质,从而让更多残疾人实现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

在此次活动中,有七位艺术家因为疫情等其他原因未能到现场,但他们的作品来了,与大家见了面。现把这七位艺术家一一介绍给大家。

image.png

盖景福,男,汉族,1961年3月8日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自幼患小儿麻痹,求学艰难,小学之前就自己在家里画画,长大后在少年宫、文化馆学习,临摹苏联油画家作品并以泥巴塑形以掌控形体的准确性,并立志做一个画家,与世界沟通,为万物代言。但因身有残疾,多次被中央美院、鲁美等高校拒绝录取。直到高考改革才如愿以偿考入哈尔滨大学及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党组书记、院长,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油画学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等。

image.png

《中国赢了—2018平昌冬残奥会记忆》

image.png

《正月里》

image.png

《事事如意》(水彩)

点评:东北辽阔的土地造就了他,厚重淳朴的民风,对家乡风物及父老乡亲的热爱体现在画中,他将自然界不起眼的物象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布呈现于世人,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之交融,减去那些繁杂,只剩下这些纯净自然的发自心底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深情。纯色调、大块面的色彩对比,是他的心灵律动,也是他的哲思,更是他最终理想的物化,赋予平凡事物以生命,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就是一幅浓浓的北方风情画卷,呈现出他对故乡母土的深深眷恋。

image.png

阿腾都西,男,蒙古族,1982年7月生。5岁时,因病致残,双腿不能行走;但不幸并没有让他消沉。他坚持向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人学习,12岁时自己琢磨制作塑料鼻烟壶,开始手工艺启蒙;18岁学习银匠技艺并开小店创业;26岁在乌审旗建立金银器具加工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厂长。招收30多人和他学手艺,其中大部分是残疾人,为当地政府解决残疾人生活、就业等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手工银器作品荣获首届内蒙古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银奖、入选2010年首届中韩残疾人美术交流展等奖项,获得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好青年,2015年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自治区级草原英才等诸多荣誉称号。为内蒙古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

image.png

《跃动九龙银碗》

image.png

《吉祥八宝如意银火锅》

image.png

《福寿穿花双龙戏珠牛角杯》

点评:他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出民族手工艺品的美妙和绚丽。简单朴实的设计使作品达到浑然天成,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使其做工细腻朴实,向世人展示蒙古民族手工艺品的美妙和绚丽,也深深倾入了工匠的心血,融入了工匠的智慧。银饰品一直是古典艺术品的代表之一,经典的魅力能使得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延续,流芳百世。

image.png

王九洲,生于1964年,河北阜城人。师承内画大师陈润璞,尊重传统,多年学习钻研,内画山水人物,走兽贯通,人物肖像表情自如,凝重丰润。内画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名,为多个国家领导人绘制的肖像壶作为国礼赠送,很多作品被台湾、新加坡等国内外收藏家收藏。荣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先进工作者,世博会《中华国粹》艺术家等称号。现为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衡水市残疾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内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image.png

《苗族少女》(内画)

image.png

《苗族女孩》(内画)

image.png

《航天英雄刘旺》(内画)

点评:“冀派”为当今国内鼻烟壶制作四大流派之一,王习三先生为“冀派”的开山鼻祖,王九洲的老师陈润璞即为王习三弟子一脉,可谓师承正统。他秉承其师重笔墨神韵和情趣的艺术特点,进一步继承冀派技法上的雍容工谨、古朴凝重、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发扬冀派肖像题材精皴细染、风格典雅的艺术特点,以国画色和油画色综合表现手法摹拟多个画种的画面效果等一系列手段,得到众家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image.png

郭劲旺,男,1974年9月出生,年少时不幸被截肢,15岁初中毕业后拜师学习雕刻、绘画,2000年起开始研究探索漆线雕工艺,2002年创建厦门市鹭艺轩工贸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不仅自己创业还与市残联合作培训残疾人学习漆线雕工艺,吸纳残疾人就业,公司目前有6名残疾人在岗。公司产品在2007年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国宾礼品,2008年被评为首届“闽南十佳礼品”。2008年7月公司所用的“鹭艺轩”商标被认定为“厦门市著名商标”,2010年企业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曾荣获“福建省乡村青年文化名人”、“福建省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福建省民间工艺大师、“第十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等称号,为厦门同安区政协委员。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各类展览金、银、铜奖,并斩获2016“福建好礼”百佳旅游商品及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礼品研制征选作品团队奖等。

image.png

《作品01》

image.png

《作品02》

image.png

《漆线雕双龙戏珠盘》

点评:郭劲旺通过系统研究,对漆线雕的全部制作过程了如指掌,他将传统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的特点兼收并蓄,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制作出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典雅、令人叫绝的人物、龙凤、麒麟、云水等传统民间题材,又将古老的工艺手段进行创新,融入新时代、新生活,这一传统技艺,必将是当代人装饰和美化生活的高档艺术品。漆线雕工艺发源于福建泉州,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充分展现同安历史文化风貌的良好载体。

image.png

朱骏萍,1969年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肢残。1989年参指画艺术家肖增烈法,钻研苦练,持之以恒,于玻璃等特殊载体上作画得到颇佳效果,逾20年终有所成就,且逐渐形成其个人独有风格特色。至2010年,被上海世博会邀请表演而闻名全国。为江夏画派中国手指画研究院院士,福建漳州田螺坑画院签约画家。多次举办展览,广受好评。

image.png

《山河千古》

image.png

《夫子行吟图》

image.png

《山村云晓》

点评:指画艺术源远流长,据记载始于唐代“张璪手摸绢素”之说。远古崖画就是先民们用动物血和赤铁矿粉用手指、羽毛等在崖壁所作。指画发展成熟于清代的高其佩,近代则为虞一风、潘天寿、钱松喦、肖增烈诸家,1983年,虞一风、肖增烈等在九江发起创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并延续至今。朱骏萍所作,有继承也有创新,用掌、指肌理使水、墨互相渗融,烟云顿生,水流忽现快速在宣纸上具现出山石质感与层次,既有传统水墨神韵又能展现出摄影作品的质感,远观层次丰富,山石肌理活现,近观纹理近乎天然,表现精微细腻,有自然天成之妙韵。

image.png

游文中,1968年生,重庆秀山人。自幼家贫,先天视力缺陷,一级残疾。自幼喜爱书画,19岁辞工回乡从事喜庆匾对的艺术加工,并自修大学中文教材,以提高书法、诗文修养,1997年加入秀山书协、楹联学会,2002年被聘为官庄镇八一小学书法楹联艺术学校教师,2003年创办官庄文中书画社书法培训中心,十余年共培育出中国书协会员10余人,中国硬笔书协会员10余人,重庆书协会员20余人,可谓桃李满园。其小字需借用放大镜,大字近乎盲写。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兼楷书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秀山县书协副主席,湖南吉首大学客座教授。

image.png

《德尊三界,道贯两仪》

image.png

《行千里致广大》

image.png

《天道酬勤》

点评:学习书法取法因人而异,各种各样。受孙过庭“古质而今妍"影响,时人取法偏向于越古越好。从游先生这几幅作品来看,似乎报了个不大不小的冷门,对清人邓石如下了不少功夫。游文中书法直接取法清人邓石如的楷书、隶书,邓石如隶书、楷书皆大有可观之处,时任户部尚书曹文埴赞邓石如书法“四体书皆国朝第一”绝非虚名。在当今处处充满浮躁的社会里,游文中能以冷静头脑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当属不易。其作品深得邓氏真谛,结构、疏密的处理,捺画的处理,相当到位,于大篆、魏碑、行书及清秀一路的楷书皆出手不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尤为可贵的在于,这么优秀的作品是出自一位视力有残疾的人之手。

image.png

印建南,1963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共党员。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残。自幼喜爱书画,自小学至高中,书法、美术成绩均为优等。工余遍临唐、宋、明、清及近代诸家传统书风,力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至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篆刻作品始见于全国大中小报刊,也游历各地拜访名家切磋技艺。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残疾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理事,镇江中泠印社副社长,镇江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镇江市残疾人书画艺术培训中心主任,镇江中泠印社副社长。篆刻作品先后多次在全国重大书画展中获奖,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河南、安徽等地举办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联展和慈善拍卖。2015年荣获“江苏省自强模范”、2018年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博物馆、中国篆刻博物馆、江苏省国画院、郑板桥纪念馆等多地收藏。

image.png

《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主题篆刻印兑》

image.png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image.png

《李白赠孟浩然》

点评:久闻先生大名,书、印俱佳,且兼擅丹青。观其书法无论何种书体都给人一种“乱石铺街,一任自然”的感觉。他长于大篆,却很难说是学具体哪一器物,但又有多种器物的影子,可见是博览广取,再以自己的性情作调剂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从结构上讲因字立型,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疏密有致,应该与先生擅长篆刻,匠心独运有很大关系。点画也是极其放松,绝无娇柔造作之感,足见通篇把控能力极强。细品其墨色也十分鲜活,当与先生精通写意花鸟有关。他从不勉强自己刻印,作品力求归真返朴——有知回到无知,有法回到无法。

(来源: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