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语境下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已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包括了精神上的健康福祉,特别是像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精神幸福指数是不可或缺的。”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安来顺今年两会提案把关注点放在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上。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我国残疾人事业成绩斐然,残疾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爱,而发展老龄事业和为老年人服务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安来顺认为,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殊服务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获得的精神文化服务,也是最能体现文化平权和社会关爱的渠道之一。如此看来,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老年观众和残疾观众提供的服务,就不仅是轮椅、导览等那样简单了。
安来顺希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观众群体能够在博物馆、美术馆获得更多的精神文化服务。其实这与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文化机构的特色和优势是联系在一起的。
“最有怀旧内容和氛围的场所,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年轻,鼓舞他们更强的生活信心;以观看和行走为主的参观,让残疾人与博物馆一起接受挑战中,感受到文化机构的人文情怀……”安来顺补充道,博物馆在关心“传统”观众群体(如中小学生、旅游者或当地的知识阶层等)的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艺术团体、其他文化机构和慈善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共建健康的社区文化模式,不仅发展空间巨大,也是近年来博物馆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然,提升博物馆、美术馆对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水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文物局、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等来协同推动完成。”安来顺说,“相关部门可通过建立协商机制,尽快出台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指导意见,使高质量服务这些专门需求的观众群体成为社会和行业的共识。”
安来顺建议,鼓励和指导各地博物馆开发专门服务于老年观众、残疾观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和社区文化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开辟适当规模的老年观众、残疾观众文化活动专门区域。鼓励各地博物馆与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艺术机构、社区团体、慈善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整合可利用社会资源,联合联动,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对老年人、残疾人观众的文化服务水平。
中国博物馆协会等行业组织,也可以及时总结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在服务老年人、残疾人观众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广最佳实践案例;开展博物馆、美术馆服务特殊观众群体的专业能力建设,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研究、定制化文化服务需求、服务安全保障标准等培训和研讨活动。
“为切实推动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还需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特殊群体的规模、质量、能力、协作水平等纳入相关机构和组织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安来顺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