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2021全国两会 · 聆听残疾人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周铁根:农村地区智力残疾代际传递亟待关注

发布时间: 2021-03-10 11:08:59 | 来源: 澎湃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穷困大龄男子在家庭及传统观念压力下,和智力残疾女子“相互凑合”以延续香火,此类情况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

然而,这样的婚育方式会传递智力残疾。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建议,农村地区智力残疾代际传递恶性循环,亟需予以关注和解决。

周铁根代表表示,一方面,法律关系上,重症智力残疾患者(包括精神病人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感情反应基于原始本能状态,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及婚姻意识能力,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从医学角度讲,智力残疾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农村地区又对婚检及优生优育政策缺乏足够认知。

而为了育有正常孩子,部分家庭甚至抱有“赌一把”的心理,连续生育多子,致使智力残疾儿童出生率远高于城市地区。

比如某案件中,被害人任某某精神发育迟滞中度,为育有正常智力的孩子,其被迫连续生育三子,前二子均为智力残疾,直至第三子方才智力正常。

在此情况下,由于外部力量介入掣肘重重,智力残疾代际传递呈现出恶性循环。周铁根代表提出,一方面,基层组织难管控。在农村熟人社会环境下,周围人群大多对这个特殊群体怀有怜悯心态。所以当地基层组织虽然对其生活状况、婚姻家庭情况等均较为了解,但往往对此类群体的结婚、生育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一方面,智力残疾群体救助涉及民政、残联、妇联、司法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多部门联动互通的专门救济维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致使在具体救助中效果“打折扣”。

同时,目前的救助方式以经济救助为主,且救助金额偏低,而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特殊教育等救助方式在农村地区也难以持续,无法有效解决实际困境。

周铁根代表提出,长此以往,会衍生各类社会难题,比如衍生“事实孤儿”。由于智力残疾康复治疗需大量费用,重症儿童还需专人全天候进行护理照料,所以对于智力残疾儿童,直系亲属没有经济能力治疗,或不愿履行监护责任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导致这类儿童容易成为“事实孤儿”。尤其是一些智力残疾女童,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还可能遭受周围人群的性侵害。

此外还会造成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因为,智力残疾代表着家庭中劳动人口减少、医药花费增加,随着其在同一家族中代际传递,也必然会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周铁根代表建议,一是要大力倡导优生优育观念,加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将婚检和孕前检查融入到日常健康检查等医疗服务中,提高婚前和产前检查率。

二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有机衔接机制,根据智力残疾程度和家庭具体情况,丰富救助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救助。

第三,要切实维护合法权益。比如,妇联、残联、村委等应将智力残疾女性的性安全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关注其思想、生活状况。司法机关要进一步提升智力残疾女性犯罪的侦查和取证能力,深挖隐案,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形成有效保护智力残疾女性的司法环境,切实维护其权利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