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康复辅具

在这里成长,听障宝宝也是幸运儿!

发布时间: 2021-04-08 08:56: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上海市残联融媒体编辑部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6岁的小何睦,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宝宝,爱唱歌,爱跳舞。除了耳朵上的助听器,和普通小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同。

幸运的波折

回想起何睦3个月大的时候,一纸听障确诊通知书,打破了一家人原本宁静的生活。作为一位“新手妈妈”,汪文君从未想过这种“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想到孩子未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汪文君的情绪瞬间就失控了,在医院门口和丈夫抱头痛哭。

在医生的建议下,小何睦佩戴了助听器。自此,定期带孩子做听力检测,成为汪文君雷打不动的习惯。

image.png

▲佩戴着助听器的小何睦

何睦6个月的时候,“不幸”的消息再度降临到这个家庭。孩子脑部发现蛛网膜囊肿,不会翻身,也不会用手撑着坐起来,“疑似脑瘫!”医生告知,“具体情况要等到孩子2岁后才能确诊。”

“不管有什么方式,只要能够尝试,哪怕只不过好百分之五,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文君从其他听障孩子家长那里了解到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这一专业性康复服务机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决定带着何睦去中心进行康复。

image.png

▲康复中心的老师上课中

一般来说,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四点爬行,而此时的小何睦似乎还没有领悟到这项技能。

为了让何睦学会爬行,康复中心的老师尝试了各种方法,用食物和玩具吸引其爬行,小何睦经常视而不见;只有将他从妈妈身边拉开,才能逼着他一点一点往前爬;甚至还用袋子拎着何睦,模仿小孩骑小马的感觉。经过日复一日地训练,10个月的何睦,终于会自己爬了!

“如果何睦到了11个月还是学不会爬,很大程度上就是脑瘫。”回想起医生说的话,再看着孩子像个糯米团子在地上“蠕动”,汪文君总算松了口气,“真的是很幸运!”

背后的付出

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地康复效果,起初汪文君几乎每隔一天就带着何睦去康复中心做肢体康复、语言训练等多种康复运动,并定期参加亲子班活动,从最早一个月一次,到后来几乎每个星期一次。随着小何睦慢慢长大,汪文君参加亲子班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image.png

▲亲子班活动

11个月的时候,小何睦开始喃喃自语,很快便可以开口喊“爸爸、妈妈”,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两个简单的词语还是给了汪文君和丈夫莫大的惊喜。

“一开始真的很茫然,不知道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初为人母的汪文君,在育儿方面显得有些生疏,更何况是面对一个特殊的孩子。在汪文君的认知里,一般小孩子都会根据父母的动作进行模仿,但这套常规的方式对何睦完全行不通。因为听力障碍,何睦的语言能力明显欠缺,最初在沟通上,汪文君感觉和自己的孩子完全是在两个世界里,只能反复细说,可还是会有孩子不太理解的地方。

在康复中心,老师会给家长传授很多关于和孩子相处、促进孩子成长的方法,家长们也会互相沟通。大家经常一起带着孩子出去逛逛博物馆、科技馆等。为了开拓孩子的视野,汪文君每个星期都会去图书馆借书,特地给何睦看很多绘本,对于绘本中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带着孩子切身去体验。渐渐地,何睦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image.png

▲康复中心的老师和家长交流

到了上中班的时候,何睦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课堂上的角色扮演,让这群可爱的听障孩子相互了解,交流变得越来越多。集体生活的影响,也让何睦从最初的“怪脾气”,变得热情活泼、开朗自信。在康复中心学舞蹈、学唱歌,回到家小何睦还会“装模作样”地用沙发垫子搭一个舞台,把自己当成主角,报幕、台下互动,像个“专业的小歌手”。2019年,4岁的何睦参加了康复中心“蜗牛宝宝合唱团”,先后在很多舞台上进行演出。如今,小何睦已经6岁了,是康复中心聋儿大班的班长。

image.png

对于未来,汪文君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开心,最主要是自信。“在康复中心,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很好。从一开始怀疑不只是听力有问题,到现在这么可爱活泼,我觉得已经很幸运。”

看着小何睦自信阳光的样子,汪文君有时候甚至会忽略这是一个听障孩子。“我的何睦和普通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汪文君笑着说道。

(图片及稿件来源:上海市残联融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