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展留村的苗族群众在展示“苗族锡绣”服饰。苗族锡绣视觉效果为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结,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银饰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中国网图片库杨文斌摄
“苗族锡绣”是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部分苗族村寨的一种民族绣法,其独特之处在于用金属锡在土布上进行绣制,最终来完成的刺绣品。
“苗族锡绣”视觉效果为粗犷的深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结,故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银饰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纹饰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图纹,色彩主体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贵典雅,不染俗燥。2006年,“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锡绣”的制作包括纺线、织布、刺绣、铺花、补花、上锡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制作,制作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套完整的锡绣服饰需要一至两年时间方能完成,其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期武士的甲胄之风。
“苗族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
关于锡绣的起源,传说苗族先民来到贵州清水江两岸居住后,由于当地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大家就从山上把木材砍伐下来,编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湖南洪江一带,用木材换取其他商品。当时有人发现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锡用于苗族的刺绣上,因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锡逐渐成为这一地区苗族刺绣的一种重要材料。
在贵州省剑河县,最独特的苗族服饰要数南寨锡绣,其堪称苗族服饰中的一绝,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刺绣方法。这一刺绣方法仅存于剑河县南寨乡的绕号、柳富、白斗等少数苗族村寨,他们从种棉花、纺纱、织布、上染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全部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现代文明不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他们浓郁的乡土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和民居建筑,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遗风,经年不衰。
从近年来在苗族锡绣核心区之一的南寨乡绕号村挖掘的古墓考证,锡绣已流传了五六百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专家这样评价:剑河苗族锡绣使用材料特殊,它不用传统的丝线材料和刺绣技法,而用金属材料绣制图案,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属罕见的刺绣技艺,在贵州乃至全国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