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2018年,广西残联以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城南社区为依托,创新开展残疾人协会试点创建工作,为辖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以试点创建带动全区残疾人协会工作全面开展。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五年过去,现如今龙州县易安点的残疾人群众已如期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当年的易地扶贫安置社区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小区。
社区残协: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幸福家园”小区位于龙州县城南新区进城大道东侧,交通便利、绿化优美,周边治安、医疗、学校等配套功能齐全。
2017年11月小区投入使用,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558户2343人,其中残疾人共101户110人,其中重残47人,老残23人,一户多残7户。
广西残联和龙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贫困残疾人这一重点人群的脱贫,形成了以党委政府领导、残联牵头负责、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残疾人工作机制。2018年10月成立城南社区残疾人协会。为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5月,龙州县在城南社区落实两间功能房和8万元资金,为社区残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把社区残协打造成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宣传站、情感沟通的桥梁、纽带。”崇左市残联相关负责人邓文杰说。
广西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许英凤到城南社区调研
围绕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广西残联不断强化、细化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残协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以“一会(社区残疾人协会)为龙头,带动社区“一家、一队、一车间”(残疾人之家、志愿助残服务队、辅助性就业车间)的残协工作组织体系。
社区残协工作开展以党建为引领,主席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担任,将残协工作有效融入社区开展的党建活动中,实现残疾人工作与社区各项工作融合发展。
龙州县龙州镇城南社区辅助性就业车间
社区残协还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创新建立了“社区残疾人档案制度”“接访接待咨询宣传制度”“每周上门走访制度”“助残志愿者服务制度”。针对残疾人特点和精准服务的要求,开展经常性排查、需求调查、入户走访等工作,摸清社区残疾人底数,及时收集与解决残疾人反映的困难、问题,建立社区残疾人档案,力争做到“一人一案”;助残志愿者在节日期间组织残疾人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日常指导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每周上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等,使社区残疾人找到亲人般关爱的“亲切感”。
社区残协还大力组织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社区残疾人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残疾人之家:让残疾人找到家的感觉
“苏会长,我回家了,拜拜。”如往常一般,在公益岗位上干完活的小甜甜微笑地向龙州县关爱残疾人就业创业协会副会长苏剑锋挥手告别。
“小甜甜”是社区残协和志愿助残服务队对智力残疾姑娘黎翠甜的昵称。
15岁前的小甜甜生活可不甜。
今年19岁的黎翠甜出生于龙州县彬桥乡彬迎村岜沙屯,由于天生智力残疾,出生便遭到村民歧视,加上父母的长期短视,造成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性格。因为她从来都不开口说话,人们都只将她当成哑巴。
2017年龙州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彬桥乡彬迎村岜沙屯列入项目规划。2017年底,黎翠甜随家人搬到“幸福家园”小区生活。
2020年5月,龙州县残联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之家”后,黎翠甜在社区残协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来到“残疾人之家”,接受照顾和康复训练。
初来乍到的黎翠甜不会洗碗,苏剑锋就一遍又一遍地手把手教;手脚不够灵活,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不爱说话,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不厌其烦的重复陪着说话……当从黎翠甜的口中发出第一个声音时,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在社区残协的帮助下,黎翠甜还获得了社区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1000元工资,个人的生活和收入问题得到解决。
志愿者自发组织为在爱心车间工作的黎翠甜过生日
“不仅得到了生活上的照看,还能自己领工钱,这对小甜甜来说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苏剑锋感慨地说,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
“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这是许多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社区“残疾之家”为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带来新希望。
龙州县残联在城南安置点建立社区“残疾人之家”,以康复、辅助就业、日间照料为目的,接收社区以及社区以外的重度智力和肢体残疾人入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其自食其力。
社区残协与多部门联合开展“农村扶贫济困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残疾之家”由社区残协负责管理,每天由残协专干或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天坐班,接访、接待到社区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同时,充分发挥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队能人众多的作用,除了对根据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外,还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文化娱乐和个人能力展示以及节庆慰问等符合残疾人特点心理需要的爱心活动,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带来的温暖。
社区“残疾之家”还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指导残疾人学会插花、组装电子产品、制作钻石画等手工技艺,增强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本领。同时帮助搬迁入住的其他残疾人安排工作岗位、领料加工等辅助就业,解决了入住残疾人的后顾之忧。
“希望所有的残疾朋友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家的归属感,重拾生活的信心,能够逐步融入社会,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龙州县残联相关负责人冯江华表示。
爱心车间:圆残疾人就业梦
社区居民黄美聪自2013年发生车祸失去一条腿后,就常年坐在轮椅上。白天,在丈夫和儿子外出务工挣钱后,她就成了家里的“孤家寡人”。
2020年5月,黄美聪在社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爱心车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她认识了新伙伴,助残志愿者也定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就业岗位培训和情感关怀等服务。在这里,黄美聪学会了插花、组装电子产品、制作钻石画等技能,每个月能有几百元的收入。
“比待在家里好多了,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到照料,还能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黄美聪笑着说。
据了解,广西残联在全区组织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要求在全区111个县(市、区)至少各建有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以满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庇护性就业需求。龙州县残联承借东风,以社区为依托,创办社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爱心车间,组织动员激励有劳动能力、肯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就地就业创业,让残疾人找到就业的“幸福感”。车间提供免费午餐和午间休息场所,日常工作主要开展电子产品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绢花、钻石画等简单手工劳动,并开设唱歌、心理咨询、功能训练等课程。不仅实现安置点的残疾人搬迁户家门口就业的夙愿,还激发居住在县城周边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到“爱心车间”就业的内生动力。
凌弘在爱心车间制作珍珠画
家住龙州镇上龙路邮政小区的脑瘫患者凌弘,22年来一直需要家人照料。自从五年前从特殊学校毕业后,因为无处可去,只能一直呆在家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加上80岁的奶奶瘫痪在床,她内心渴望着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凌弘擅长制作钻石画,来到爱心车间后,车间掀起了制作钻石画的热潮,她也成为车间的“小师傅”。因其制作完成的钻石画十分精美,广受好评和喜爱。
“爱心车间的建立,为残疾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我们通过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让他们在创造价值中获得认可,获得快乐。”苏剑锋说。
城南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车间创办以来,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20年,广东狮子会捐助“爱心午餐”10万元。今年又有一家企业给予在车间就业的6名表现优秀的残疾人交纳社保金。目前,共累计吸收15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和智力、精神残疾人到爱心车间就业,通过手工加工,残疾人每月收入300—800元。
龙州县龙州镇城南社区残疾人协会试点创建工作的成功,为广西残联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2018年至2021年,广西残联还分别在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百色市平果市新安镇吉祥社区、来宾市兴宾区河西街道瑞民社区等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开展残疾人协会试点创建工作,为辖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成为了残联紧密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和桥梁。
(图片及稿件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