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闭幕,北京赛区的首钢园北区面向游客开放,特别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区域吸引了不少市民近距离参观打卡。
赛后如何利用奥运场馆设施,是一道必答的世界性问题。在7年的筹办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制定实施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大领域创造形成了丰富的冬奥遗产。
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同时,所有新建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同步考虑赛时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把赛后利用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嵌入规划建设和筹办全过程,制定形成了《场馆遗产计划》。“这些政策、举措不会随着冬奥会结束而结束,而是越来越完善丰富,为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北京冬奥组委遗产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次全部场馆实现百分之百绿色供电的冬奥会,第一次有直通赛场高铁的冬奥会,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奥运史上设项和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所说:“本届冬奥会奥运村独具匠心、场馆令人叹为观止、组织工作非凡卓越,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赛事的圆满进行,更体现在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为普及冬奥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冬季项目运动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目标,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冰雪运动的格局。
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通过使用大量光伏和风能发电、地方捐赠林业碳汇、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方式,使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世界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率先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完全兑现了申办冬奥时的郑重承诺。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从媒体转播到运动员训练备战,从开闭幕式到奥运村服务……到处呈现出科技支撑冬奥、科技助力冬奥的生动场景。冬奥历史上首次实现了5G﹢4K、8K超高清电视转播,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众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汇聚应用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为备战冬奥,我国建立了专业体育风洞实验室,在山地赛场进行分钟级、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服务,国产减阻头盔、便携式智能翻译设备、各类智能机器人等,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冬奥场馆、冬奥蓝天、冬奥科技、冬奥精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留下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将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