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傅,帮我看看这台机子哪里出问题了,一直启动不了。陈智明正帮村民捣鼓着一台柴油式暖风机。“我开这家修理店25年了,基本上什么电器都修。”陈智明说,走上这条维修之路,源于他18岁那年生的一场大病。“199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我落下残疾,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虽已是30年前的往事,但陈智明回忆起依旧略显落寞。“那段时间,我的腿经常感觉特别酸痛,且症状发展得很快,后来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陈智明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但病魔还是让他的双腿留下重度残疾,无法像健全人一样行走。
“那段时间我很沮丧、很迷茫,刚成年的我还没踏入社会,就经历如此沉痛的打击,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该如何生存。”陈智明说,当时亲戚朋友轮番安慰鼓励他,父母特别心疼也很愧疚,经常背着他偷偷抹眼泪。看着这么多人关心他、牵挂他,陈智明决定振作起来,学门手艺。于是,他报考了家电技术学校函授班,从此走上自学家电维修的道路。
“因为行动不便,我无法前往学校上课,在函授班学习的两年间,我通过学校寄来的书籍,自己从电路图、电阻、电容、电子配件一个一个自学,再购买电子元件学习测量和安装。”陈智明说经过刻苦钻研,他对家电维修技术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就差实践来印证了。
“我第一次修理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接手时很紧张,毕竟那时电视属于比较昂贵的家电,很怕把小毛病修成大毛病,那就惹大麻烦了。”陈智明笑着回忆,他拿着放大镜仔细查找故障原因,用万用表检测电路,小心翼翼地修理,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倒腾许久,他终于把电视修好,赚得了15元报酬。“接过钱的瞬间,别提有多开心了,第二天我就把钱拿去买和维修有关的书籍以及电路配件。”陈智明眼眶些许湿润,他说,这是他人生赚得的第一笔钱,虽然不多,但是意义非凡,饱含了那些年他为此付出的辛苦。
1997年,陈智明在郭坑镇汐浦村开了一家维修家电的小门店。“开店之前我信心满满,以为生意会非常好,没想到刚开的那会无人问津。”陈智明说,大部分村民比较信任老师傅,认为老师傅做的年限久有经验,像他这样靠自学且行动不便的不被待见。“既然大家有质疑,那我就要拿出真本事证明给他们看,我不是花拳绣腿。”陈智明说,只要有人找他维修,无论什么电器,好修不好修,麻烦不麻烦,他都十分认真地处理,且价格合理公道。经过不懈努力,来找他维修的顾客越来越多,他的家电维修生意逐渐走上正轨,生意越来越红火,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陈智明在维修柴油式暖风机
但凡事总会像抛物线一样,有起有落,从业近10年,陈智明忽然有了转行的念头。“那时是新型家电兴起的阶段,很多以前没听过没见过的电器突然涌入市场,经常有人拿着我第一次见的家电找上门,我时常感到紧张。”陈智明说,那时候彩色电视逐渐替代黑白电视,而这两种电视的电路板等内部结构是截然不同的,他修了近10年的黑白电视已经得心应手,现在找上门的都是要修理彩色电视,他感到不知所措。
“市面上买不到介绍维修彩色电视的书籍,我学习遇到了瓶颈,工作自然也遇到了门槛,如果没法跨过去,那这行我就做不了了。”有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电脑的广告,就仔细阅读,里面介绍电脑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快速查询出想要的资料内容,非常方便高效。“20年前的电脑可是稀罕物,一台普通配置的也要近万元,我很犹豫,不舍得下手,但转念一想,如果电脑能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那很快就能赚回本了。”陈智明咬咬牙一狠心,便买下了他事业的“救命稻草”。
果然,“这根稻草”没有让陈智明失望,他通过上网搜索和学习课程,逐步提高了维修技能,丰富了维修种类。“当时上网费很贵,我每次查资料都是匆忙上线,查询到就赶紧下线,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冲浪’。”陈智明笑言,在电脑的加持下,他慢慢与时俱进学会了越来越多新型电器的维修方法,有了更多订单,也有了更多积蓄,相继购买了三轮车和电动车,方便外出采购电器配件。
谈起创业之路,陈智明特别提到龙文区残联。“刚开店的时候,龙文区残联的领导上门看望慰问我,给予我一些资金支持,逢年过节也经常过来了解我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带给我温暖。”陈智明说,龙文区残联在关键时期还组织好几次维修培训课程,邀请他免费去学习。“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实操训练下,维修技术得到明显提升。”陈智明十分感谢政府的关怀和残联的帮助,让他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如今,陈智明每天依旧忙碌在村头的维修小店里。忙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闲时,品茶唠嗑悠然自得。他说,身残心不残,身残志更坚,勇敢向前看,自信藏心间,乐观心向阳,幸福在手边。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直践行的人生真谛。
(图片及稿件来源:福建残联、闽南日报、漳州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