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参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池春梅,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适合的辅具可以让残疾人“重生”,可以让残疾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池春梅出生于1981年,3岁时不幸外伤导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落下残疾。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能够医好自己的脚,也可以帮助别人。
一根简易的木棍,支撑着池春梅倔强求学路,初中毕业后她如愿考取了沙县卫校,之后又在大田县医院进修了一年。2002年,在卫生部门和残联的帮助下,池春梅在大田县建设镇街道开设了建设镇残联医务室。因为医术好,又有良好的医德,池春梅得到许多患者的信任,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医。随着患者增加,她出诊上门服务的足迹也越走越远,受损的残肢也逐渐不堪重负。
由于长期不对称的行走,她的骨盆明显右倾,膝关节、髋关节经常酸痛,走不了多远就要停下休息。平时从家到诊所,距离仅1.5公里,她都要中途休息一阵儿才能走到。出诊时,往往会遇到崎岖的山路或台阶,每次她都要在路上花去大量时间。
2005年7月,池春梅来到三明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急切地希望通过辅具改善情况。技术人员经过检查评估得出的结果是她脊柱侧弯5°,骨盆向右倾23°,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膝关节不稳定,右腿支撑时小腿上1/3处胫腓骨呈现15°的折角、内旋8°,踝关节背曲受限,足部可受力,双下肢不等长相差8cm,足部浅感觉减弱,深感觉正常,站立位可以保持平衡,但无法长距离行走。
通过一系列专业评估,并结合她本人的意愿,技术人员为她适配了左侧补高假肢。对假肢的要求,除了要稳定踝关节,还要考虑她的膝关节不稳定,需要额外支撑面及膑韧带的受力处,胫腓骨骨折处的免压,最重要的是假肢力线要正,避免她穿上假肢后引起髋、膝、踝关节的不适,针对她右下肢肌肉萎缩及髋关节倾斜的症状,技术人员还进行了康复指导。
适配假肢后,池春梅脊柱与盆骨的对线逐步恢复至功能位,她也走得更稳、更快了。她先后到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及福建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考取了执业医师证、全科医师证,并于2013年考取了主治医师证。随后又应聘到建设镇中心卫生院,成为一名正式的乡村医生。许多人尤其是残疾人,有什么病痛都愿意去找她,池春梅也成了他们的“知心人”。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她主动应聘成为残疾人联络员。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对镇上675户残疾人家庭逐一上门入户调查,足迹遍布全镇12个行政村。崎岖狭窄的小道上,偏远深山的人家里,常常出现她为残疾人服务的身影。“我现在可以一口气走5公里,无论上山还是下台阶都不在话下。”池春梅说,“用我的学识为那些有需求的人服务,我感到特别开心。”
(图片及稿件来源:福建残联、三明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