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视力残疾人的好搭档。就在昨天,这些可爱的“汪星人”们度过了它们共同的节日——国际导盲犬日。
时间回到2008年,在“鸟巢”举行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导盲犬迎来高光时刻。中国第一位残奥会金牌获得者平亚丽在导盲犬“好运”(Lucky)协助下,将圣火传递给了最后一棒火炬手侯斌,一同经历主火炬点燃时的炽热与感动。
视障运动员与导盲犬亲密无间的配合,留下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事业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永恒瞬间。
在北京残奥会举行时,国内视障群体领养的导盲犬还属凤毛麟角。Lucky的“母校”——我国首家开展导盲犬培训的公益机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也是在2006年才正式成立。
↑西安一部分在训的导盲犬
近年来,广州、上海、西安等多地陆续成立导盲犬服务机构,通过持续培养训练导盲犬,满足视力残疾人生活与就业以及融入社会的急需。
↑出现在不同场合的导盲犬
从普普通通的小狗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导盲犬,筛选和培训的难度不亚于一名专业运动员。
↑一只合格导盲犬的关键词
首先在品种上性情普遍较为温顺的中大型犬,如拉布拉多犬最合适作为导盲犬。
在确定培养之后,小狗要在嘈杂环境中经历“脱敏”的社会化过程,随后接受体能、灵敏度和协调性等50多项训练。
↑上楼梯训练
在这些严苛的技能测试中,只要有一项未能通过就无法成为导盲犬,毕竟它不仅需要自己避开障碍物,更得保证残疾人远离危险处境。
↑过马路训练
在一路通关后,它还需要在训导员协助下和领养者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配,确定双方合作无碍才能最终上岗。
这些年来,我国导盲犬培训成功率从开始的两成左右到现在接近50%,相当于每两只接受培训的犬只里就有一只能够通过测试成为导盲犬,在成功率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志愿者在北京冬残奥会之前学习导盲犬及视障人士服务礼仪
随着近年来导盲犬总量的增加,再加上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的政策鼓励,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导盲犬乘上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在公众场合。
↑导盲犬随主人走进西安音乐厅西安阳光使者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体育赛场又怎能少得了“汪汪队”的存在,在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自由技术)项目颁奖仪式上,视障组冠军卡丽娜·埃德林格将导盲犬“莱利”(Riley)抱起,分享冠军的荣耀与喜悦。
↑埃德林格(左)与引导员、导盲犬一同站上领奖台
在去年举行的全国残运会暨特奥会上也有两支导盲犬——“蒂米”(Timi)与“茶茶”来到盲人门球的赛场上。
↑盲人门球名将张魏和她的导盲犬“蒂米”
作为视障运动员往返赛场的好帮手,在比赛中安静观看主人比赛的导盲犬不仅是赛场上的一道风景,也彰显出赛场种种无障碍设施的便利。
↑“蒂米”在等待比赛开始
由于它们的主人都是盲人门球好手,在未来的大赛上它们可能再次亮相成为场边的别样明星。
希望在大家的关注与关心下,未来有更多导盲犬在机场、车站、音乐厅、体育馆等场所陪同主人出现,拓展视力残疾人的生活半径,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视界”,也为全社会铺平残健同行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