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滋养的生命
——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荆门市2019至2021年优秀文化作品”奖项获得者郭坤军
诗歌是什么?有人说诗歌是眼里流出来的泪,是心里淌出来的血;有人说诗歌是驱散人生路途雾霾的春风。是照亮人心头的明灯。不错,诗歌无疑是文学艺术桂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荆门有个诗人,就将诗歌融入生活以此滋养生命。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诗歌,他可能活不到现在,诗歌成为他生存生活的状态。他,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荆门市2019至2021年优秀文化作品”奖项获得者——郭坤军。
一、身有缺陷,爱不释卷
说起与诗歌结缘,还得从他出生时候说起。命运多舛的郭坤军在出生二十多天的时候就发生意外被奶水呛堵肺气管,窒息昏迷,由此落下不可逆的后遗症——缺氧性脑瘫。到后来,他的父母才发现自家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一岁左右都开始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羸弱不堪的他却连爬都不会爬,更别说走路了,父母的心顿时凉了一大截。在那个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贫乏的七十年代,父母对他的失望与日俱增,随着弟弟妹妹们的相继出生,他在家里更不受重视了。他的人生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伤心、失望、可他又不甘心。当他长到九岁的时候,才能够勉强扶墙站好,即便是靠墙站立,也站不了多久,他就会摔下去。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每天坚持锻炼自己,时间长了,他终于可以站立起来,扶着墙,开始慢慢行走。
长到10岁的时候,郭坤军可以不用别人帮助自己走路,但手依旧抖得厉害,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父母把他送进了小学。他的年龄比别的同学大,可各方面的表现都差强人意,颤抖的手总是不听他的指挥,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结结巴巴,“残疾人”这个标签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被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贴上了。他时常感叹命运的不公,纵使他有满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忍受。
有人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而这扇窗对他的人生却至关重要,让他几乎灰烬的生活充满了微弱的希冀。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增多,他的心胸与视野也因汉字的博大精深而变得开朗与宽阔,他不再纠结于自己是个残疾人的自卑中。他抓住所有可以看到的汉字,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语文知识。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遇到记不住的还会用笔记本记下来。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或许正是这种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奠定了他写诗歌的基础。他15岁小学毕业之后,他的身体和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允许继续去几十里外的初中上学。此后,辍学在家的他,走路都摇摇晃晃,下地干体力活根本不可能,家里的条件也不允许养一个闲人。于是,放牛成了他唯一能干的事。整天与一头牛相伴,望着蓝天白云发呆,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找不到发泄的窗口。只有沉浸在文字中的他,才觉得世界是彩色的。他常常去找老师借书来看,从连环画、杂志到小说,即使是教科书,他也抓住不放,乡间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他灵魂的港湾,他沉浸在书海里不能自拔。
书读多了,他总觉得脑海里有一些字词句在左冲右突,每当他的情绪有所变化的时候,这些字词句就情不自禁地一个个蹦出来,有一种急于倾诉的欲望,他尝试着把心里的喜怒哀乐在读过的书中,找到相对应的情感表达。他开始动笔把这种感动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当以前的小学老师看到他的第一首“诗歌”时,非常惊讶,鼓励他好好学学,说不定真能闯出一条路来。
老师的话无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与希望,仿佛一根火柴,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这梦想一下子照亮了他原本灰暗的人生。他开始自学,不放过任何一本可以得到的书。他朗读艾青、郭沫若、徐志摩等现代诗人的作品,反复揣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他一遍遍地仿写,写完之后,再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他将视为生命的诗稿四处投稿,却如石沉大海没有回应。但他并没有灰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或许是他投稿的次数太多了,却没有一篇被选中刊登。有位编辑感动于他的执着,给他写信来,说他的诗稿都过时了,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幻的意象,立意过于写实,而且思想太消极。从诗中都可以看出他悲观阴暗的人生态度,他应该学习新的写作方法,让自己快乐阳光起来,才能感染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读完编辑的话,他豁然开朗,重新思考写作的结构与技巧。
三、小试牛刀,激情澎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地写诗、投稿、退稿之后,1996年,他写的一首“心动”的小诗,很意外的在湖北咸宁的一家小刊物上发表了,虽然那时候没有收到稿费,只是赠阅了几本刊物,但这足以让他压抑的心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也是对他执着于对诗歌的追求的一种鼓励。他舒心地笑了,是喜悦,也是对自己的认可。
从此,郭坤军更加勤奋学习,流淌在他身体里的血热情洋溢、激情澎湃。他创作的诗意一发不可收拾。他抓住每一个瞬间迸发的灵感,1997年郭坤军在《星星文学》等杂志上一口气连续发了十首诗歌,西安旅游杂志、中国作家杂志也先后发表了他的两首诗。他积极参加各级杂志社征文比赛,1998年,他的一首《书记仰起厚厚的油脸》获得优秀奖后,他的作品陆陆续续在全国公开发行,先后获得多个奖项,他于2000年顺利加入荆门市作家协会。
郭坤军像一块璞石在诗歌的照耀下,开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2001年,郭坤军在荆门市残联陈运钻理事长的关照与帮助下,从农村来到荆门城区,被安排在社会福利企业就业。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他继续默默自学、坚持创作投稿,2002年申报文学创作职称,获批初级,2004年12月在荆门籍两位中国作协会员韩少君、王世春前辈作家的介绍下被湖北省作家协会批准会员,2005年申报获批文创中级,2006年经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天生我才必有用。郭坤军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天忠,刘部长欣然为他的个人诗集《迟到的春天》作序。这是郭坤军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用这本书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奠定了他的诗歌基础。读他的诗,发现他对自然、人生、感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索,他的诗歌似乎已经融入了他心灵的呼吸和生命的声音。这本诗集或许是他历经生活的洗礼、对生存的拷问和疑惑之后得到的领悟,而欣赏他的诗歌,则不自觉就被蕴藏其中的力量而感染。
四、诗意如梦,感恩如初
一路走来,恍然如梦,诗歌丰盈了郭坤军的精神世界,不仅让郭坤军的生命燃起希望,经好心人介绍也让他收获了一段短暂的婚史,如今单身的他独自抚养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把所有难言的苦与痛都倾注在诗歌中,他与诗歌如影随形,诗歌温暖着他,他也痴迷着诗歌。
正是这份痴迷,让他开始跳出小我和自我,他不再自卑,也不再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他开始自强不息,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
诗歌终究是一种对话和交流,它离不了读者,诗人心中有读者,读者才会靠近诗歌。郭坤军在2008年出版的第二本合著文集《三分地》中,就可以看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故乡和亲情面前,表现出他永远的牵挂与留念。这类话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此书一经出版,在荆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即抢购一空,书中对家乡、对亲情、对乡愁、对祖国的深刻描述,让读者对郭坤军刮目相看。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郭坤军的才华开始在文学界展露头角,引来了各界领导的关爱。2010年,在相关领导和市残联的关照下,郭坤军被安排到荆门市龙泉北校后勤岗位工作,校领导对他非常关照,特别是许志稳校长和谭祥生副校长给予他生活上特殊照顾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创作,社区居委会还帮他申请了廉租房和最低生活保障。当衣食无忧之后,郭坤军于2016年再次出版了第二部诗集《似是而非的语言》,于2019年出版了第三部诗集《谷米的诗》和个人诗选《谷米诗选》,其中《谷米的诗》获2017-2018年度荆门市(政府)象山文艺奖提名奖。2017年荆门市残联领导、残奥会冠军何军权重视郭坤军的自强不息精神,提名推荐他为第六届市肢协秘书长;2018年经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荆门市圆梦爱心帮扶会支部书记孟丽华提名推选为支部党建负责人,在孟丽华书记的带领与支持下并于2019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为会员。他一鼓作气,还获得多种荣誉,2020年获得牌楼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谷米诗选》获荆门市委组织部“荆门市2019至2021年优秀文化作品”奖,并被选举为牌楼镇第五届党代会代表,还被选拔进中国残联举办的2021年全国残疾人文学创作研修班培训学习。
毫无疑问,郭坤军的诗歌创作已进入一定的艺术高度。他通过自强不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当初的无知者无畏,到如今对文学的无比敬畏;从曾经的毛头小伙到而今临近半百;从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到思历史的分分合合,从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正是这些年的坚持写作,不懈努力,才换来他与诗歌逐渐拉近的距离。虽然他现在还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很满足,时常怀着一颗谦卑而感恩的心。他总说:没有党和政府关爱与帮扶他这个残疾人,就没有他的今天。
郭坤军从1996开始做这个文学梦,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出了四本书的他,在荆门文学圈子已小有名气,但他依然用诗歌滋养着生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