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无边光景时时新——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变化

发布时间: 2022-05-31 09:24:46 | 来源: 江西残联 | 作者: 何剑锋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全省35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残疾人权益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广大残疾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理念更先进。一是依“章程管理”向“党建+章程管理”转变。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群团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各群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2018年,中国残联明确将加强党的领导写入中国残联章程。全省各级残联党建意识更加坚强、事业方向更加坚定。党建带群建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明确由各级政府副职分管残联工作,残联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省五大专门协会成立党小组、联合党支部,引导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省市县三级残联组织进一步健全建强。截至2022年5月,全省建设村(社区)残协1.3万个,专职委员1.4万人。二是由“生活保障”向“权益保障”转变。相继出台《江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江西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等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制度,保障范围由“生存生活”拓展到“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各级普遍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建成残疾人信访工作网上服务平台,拓宽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截至2022年5月,全省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协调机构114个,比2012年48个增长近1.4倍;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02个,比2012年47个增长近1.2倍。2021年底,全省有180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是由“应急救助”向“制度救助”转变。相继出台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具货币化补贴等制度,由临时的、应急的救济向稳定的、制度化的救助转变,统一最低救助标准、统筹受惠对象,救助更广泛、更规范、更公平。残疾人办证服务实现从“我要办证”向“帮我办证”、从“申请办理”向“主动问需”、从“坐班受理”向“上门服务”的“三个提升”。政策利好增强残疾人自我认同感,也激发残疾人办证积极性,持证残疾人从2017年78万增加到2022年123万。

二、投入更多元。一是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残疾人民生保障力度。全省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用于残疾人事业发展项目补助资金从2013年的1.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12亿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2016年每人每月各50元,增长到2022年每人每月各80元,惠及94.5万人次。二是彩票公益金助残力度不断加大。每年省本级从留存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10%、体育彩票公益金安排4%的资金,专项用于残疾人康复、救助和体育等事业,写入江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并落到实处。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更加广泛。资源供给方式由政府单方面兜底到社会多元保障。近年来,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集资金物资1.3亿元,开展公益项目56个,直接受益残疾人达42.27万人。直播带货、网络培训、非遗传承等各类新兴业态发展,促使各类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协同作用发挥更加充分。2022年5月省残联开展“实赣有位来”残疾人网络招聘会,已引进企业103家,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3166个,实现求职“云指导”、拓岗“云招聘”。

三、服务更精准。一是服务供给更适配,由“吃大锅饭”向“点自助餐”提升。比如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由实物发放向货币化补贴转化,相较以往辅具发放种类少、服务覆盖面窄、适配不精准等问题,现在为全省残疾人尤其是0-6岁残疾儿童,提供肢体、视力等五大残疾类别共40种基本型辅具。二是服务对象更精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推动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残疾人精准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截至2022年3月,全省6401名边缘易致贫残疾人、7513名脱贫不稳定残疾人和3994名突发严重困难户分别纳入监测范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是服务方式更智能,由“群众跑腿”向“数字跑路”升级。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精准化服务,使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成为工作常态,比如依托“赣服通”“政务服务网”服务平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残疾人证“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服务事项基本建成,残疾人证电子证照与纸质证件实现同步签发,便民性、精准度得到极大提升。

四、融合更有效。一是由“残联独唱”向“政府合唱”转变。近年来,全省残联上下积极促进同党政机构有机衔接,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同步推进,积极推动残健融合教育,将17项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保统筹,推动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融入社区康复整体布局等。2017年至今,省级部门联合出台惠残政策文件201个,残健融合理念得到实质体现和有力保障。二是由“孤芳自赏”向“同绽芳华”转变。积极寻求各项工作的衔接点和突破点,今年首次实现残疾人体育项目纳入第十六届省运会同期同城举办,首次将全省残疾人青少年艺术大赛和残疾人美术书法作品展纳入第八届江西艺术节同期举行等。残疾人推优选树工作格局打开,各行各业优秀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台竞技、共追梦想,如东京残奥会女子举重冠军邓雪梅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南昌航空大学残疾学生刘鑫、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残疾教师单文增获得全省青年五四奖章,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面貌得到充分体现。三是由竞技体育文化为主向竞技和群众性体育文化并重转变。十九大以来,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同步发展、齐头并进。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推出“我心向党·舞动风采”江西省首届残疾人排舞操云大赛,吸引了全省各地31支参赛队共500余名排舞运动员参赛,活动期间访问量超过50万,在更多残疾人朋友中掀起了居家锻炼、共抗疫情热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切实以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更大贡献,确保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残疾人同样“一个也不能少”。

(本文作者: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  何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