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十二年青春无悔 指引特殊儿童在“无声世界”中律动

发布时间: 2022-06-14 16:38: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吴一凡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十二年青春无悔 指引特殊儿童在“无声世界”中律动

——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舞蹈教师李桢

中国网讯  2022年3月4日晚9点11分20秒,由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障女孩和40名北京体育大学健全女学生承演的《冬残奥圆舞曲》在北京“鸟巢”上演,演员们用雪花轮椅道具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和画面,在2:57的时间里变换着近100种雪花的图案,整个表演美轮美奂,毫无差错;节目结束后,现场9000多名观众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无不为这一场面而震撼。

34岁的李桢是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一名舞蹈教师,他原本是国内知名大学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放弃了自己的舞台梦,毅然走进特殊学校;12年来,他一直站在舞台角落里甘当聋哑学生的“节拍器”,带领他们走上国际比赛领奖台;12年后,在“鸟巢”这人世界瞩目的中心,他和他的特殊学生一起实现了最美的绽放。

结缘特殊教育:只为找回孩子们本该拥有的那份自信

2010年夏,刚刚从华中师范大学舞蹈系毕业的李桢受邀到武汉市二聋校编排舞蹈,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听障孩子,感觉略微有点意外,不过他很镇定。在一位手语老师帮助、翻译下,舞蹈排练进行得还算顺利,唯一的困难是孩子们在舞蹈时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是个难题,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而节奏又是舞蹈的核心。

为了尽快把节目排好,晚饭后李桢提前来到了舞蹈教室。他远远地看到一群孩子围坐在音箱旁边,都把耳朵都贴在音箱上面,音响的噪音很大,但孩子们似乎并无知觉。李桢瞬间明白,他们是想听一听,或者是感受一下什么是音乐,什么是旋律,什么是节奏,可不巧的是音箱调成了收音机模式,发出的都是刺耳的噪音。李桢急忙走上前想帮帮孩子们,可他们都慌张的跑开了。多年以后,那令人震撼的一幕还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孩子们的执着却又自卑的身影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年夏天,李桢决定留下来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

李桢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舞蹈系,由于在校期间多次获得过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湖北省“金凤杯”职业组一等奖等奖项,再加上他非常少见的舞蹈男生,他收到了湖北省歌舞团、湖北省职业艺术学校等单位的邀请涵。远在山东老家的家人,也盼着他回家乡工作。然而,他都一一拒绝了,“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最高追求。我尤其忘不掉那群特殊孩子把耳朵贴在音箱上的情景!”

手语像条线:连接我们成为真正的彼此

可后来的一切并不如想象的一般顺利。2010年秋,他上课的时候没有了翻译老师,因为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开始不集中,课堂甚至乱成了一锅粥。李桢着急却想不出办法。那天,在又一堂失败的课后,他沮丧地把自己关在休息室里。他想应该会有学生来道歉。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始终没有人推门进来。他想到了放弃,念头很强烈。

突然,一只小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李桢转身看到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听障学生,他就站在那里,什么也没有说,甚至没有任何交流——只是对着李桢微笑。突然李桢觉得世界反转了。他感觉自己才像个孩子,在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只会情绪化。而这名学生却像个成年人,他用沉默的微笑告诉他:不要着急,只要咱们静下心来一点一点的做,一定可以!

李桢起身回到教室,开始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发力、每一拍节奏和每一个舞台画面开始,一点一点的反复练习……就这样,李桢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在二聋校的第一支舞蹈——《楚韵雄风》。第二年他们在全国特殊学校舞蹈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从那个时候,“让每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发光”便成了李桢心中坚定的梦想。

最新版《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收录了8214个词汇,李桢在两个月内几乎全部掌握了。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听障孩子们教会李桢的。除了每日熬夜翻阅《手语词典》,只要有时间,李桢就和孩子们用手语聊学习、聊生活。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语言环境,寒暑假李桢和孩子们分别后,为了营造手语语言环境,李桢走在路上也会比划手语,常常引来路人的侧目。回忆到这里李桢不禁笑了起来,他说:那时候,手语像条隐形的线,“捆”住了我们,让我和听障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彼此。李桢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的“根”就此静静的扎进了这片土壤……

潜心创造梦想:12年如一日挑战“不可能”

李桢毕业后就住进了二聋校的职工宿舍,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是他的上班时间,闭上眼睛才算是下班。那些日子李桢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和寝室,李桢早已模糊了上班和下班的概念,他只知道自己人在学校就是要工作,就这样李桢在学校“住教”了8年多。12年来,李桢带着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35个。各种沉甸甸的奖牌、烫金的证书、掌声、鲜花接踵而来。从武汉市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早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闪亮的名片——他却始终站在台下那个只有孩子们才会聚焦的角落里,从未改变……

12年来,李桢每年都负责全校一年级到高三的律动课。感受律动是每一个舞者最基础的能力,但对于听障孩子来说,却是最大的难题。李桢从让他们把手放在鼓上感受做起,一步步统一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孩子们练舞时,他总是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手指和手臂的挥舞变化在每一次指挥中都变化近千次,但每一次的变化都在指引着孩子们的节奏和方向。李桢高举的双手早已成为二聋校孩子们跳舞的节拍器,理想的指南针。但高频度地重复几千次的动作,让他每天下班后双手都难以抬起。如今,年纪轻轻的他,竟落下了肩周炎。

12年来,每天午休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是二聋校艺术团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无论在学校还是演出途中,无论天晴下雨,也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李桢从未缺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此,李桢和他的艺术团的孩子们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和体会。

2013年8月,如火炉一般炙热的长沙迎来了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李桢带着孩子们如约参赛。由于参赛队伍多,训练场地极为紧张。有空调的舞蹈房、食堂,教学楼大厅早已人满为患。为了保证节目质量,李桢将眼光瞄向了室外的停车场。多年来朝夕相处培养的默契,让孩子们轻易就洞穿了他的心思。当他还在犹豫时,孩子们早已默默地站好了队形。那一套舞蹈动作有很多是在地面上完成的。排练结束,看到孩子们被烈日烤得通红的脸,布满一道道血印子的后背,被粗糙的水泥地面划开的口子还夹着沙砾的手掌……李桢的心里像被狠狠地割了一刀,喉咙哽咽了。他默默地拥抱每一个孩子,汗水、泪水肆意流淌……那一次他们的作品荣获了银奖,与夺得金奖的大学生作品仅差0.01分。看到孩子们手捧奖杯绽放得如花儿一般地笑脸,李桢感到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2018年元旦,李桢和孩子们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残疾人队伍,他们用完美的表演征服全场,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世界冠军。厉兵秣马多年后,“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绽放冬奥舞台:和学生一起惊艳世界

“2022年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这是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教师、“荆楚好老师”李桢在鸟巢发出的朋友圈。此时此刻,他的身份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的一员。

从去年加入团队以来,李桢和其他演职人员一起高强度工作了3个月。除了冬残奥会开幕式,李桢还参与了闭幕式两个舞蹈节目的编排、训练、手语翻译以及现场指挥。李桢说,排练过程中演员可以轮休,但指导老师得连轴转。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几乎一刻不停,这是他的冬奥记忆之一。“越是临近正式演出,排练结束时间就越晚,11点、12点,甚至后来要练到凌晨2点、4点、5点。”原本微微发福的李桢,在两周内“令人羡慕地”瘦了15斤。

北京的深夜,零下15度,那是李桢记忆中的最低温度。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推到、删改、重排后,一直眉头紧锁的开闭幕式总导演沈晨终于露出了笑容,这让李桢觉得零下15度的北京如此温暖。看到圣火点燃那一刻,充溢在李桢心中的,唯有骄傲和自豪。“那晚的演出极为成功!没有一点瑕疵!”演出后,李桢接受新闻记者采访,声音还激动得颤抖。他说,当国歌奏响时,鸟巢里所有人全体起立,高唱国歌,“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震撼极了!近百天的高强度训练只为那一刻的绽放,就是那2分57秒,时间属于李桢们、属于北京、属于中国!”

从决定留在二聋校、扎根残疾人教育的那一刻起,李桢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却不知自己成就了听障孩子们的梦想;李桢收起了自己身上的光,却让听障孩子们在舞台上发光。原来,梦想在哪儿,舞台就在那儿,李桢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