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仁美文艺

散文 | 李红都:借“风”少年

发布时间: 2022-07-22 09:57: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红都 | 责任编辑: 吴一凡
分享到:0

《借“风”少年》

李红都

一连数日都是37度高温天气,柏油马路都晒软了。这个周日,我到离家不远的城市书屋看书。许是天热人们不想出门的缘故,抑或是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还未完全结束,来此借书和看书的人并不多,正对空调的两排桌椅都空着,我随便拉开一张椅子,坐下来细读《小窗幽记》。

看至正酣,一位身穿白色文化衫的少年走过来,把一个黑色帆布购物袋放在我对旁边的书桌上。见我侧脸看他,少年礼貌地冲我点点头,从购物袋里掏出一本杂志大小的书,安静地看了起来。

咦,他怎么不像其他人那样来后先到书架上选书呢?我好奇地把目光移向他的书面,这才发现,原来他看的是一卷初三数学教辅题库。

image.png

陈水平《霜染菊黄》

想起即将到来的中考,我明白了:这里人少、安静,学习气氛比家里浓厚,并且还有空调,凉爽舒适,很舒适学习。我忍不住轻轻地笑了起来,哦,是借“风”学习,这种情况我也有过……

18岁那年,我因为听力障碍考前体检没过关,失去了参加普通高考的机会。我只好去上一所企业办的技校,毕业后分到工厂当辅助工。一想到我在听力有障碍的情况下,仍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班,与健听同学平起平坐,可是在高中奋斗了三年,结果连高考也没条件参加,心里就非常难过。为了弥补没上大学的遗憾,我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天干完份内工作,就开始捧书自学。

工厂的车间只有暖气,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间就闷得像蒸笼,虽然墙上有大功率的壁扇,但吹出来的都是让人心情烦躁的热风,上班时间即使有闲,坐在“蒸笼”似的车间也照样看不进去书。那天下班路过职工图书馆,我突然想,里面会不会有空调?抱着“蹭”凉风的愿望,我推门走了进去。

image.png

陈海燕《金色年华》

果然如此,清洁、宽敞的图书馆最里面有一台立式空调柜机,下班来这里看书的人都尽量坐得离空调近些,我挑了个离空调不太远的位置坐了下来,从手提包里取出课本看起来,直看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才折身回家。

那时家里没空调,看书热得受不了时,我就接一盆凉水,把双脚泡进去降温。自从发现职工图书馆有空调可吹的“小秘密”后,业余时间只要有空,我就抱着书本去那里“蹭凉”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凉凉的风吹干了凝在皮肤上的汗水,也吹灭了心里烦躁的火星,我看书做题特别专注。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做题忘了点儿,到了关门的时间,其他读者陆续走空,偌大的图书馆只剩下我一人。管理员过来锁大门,看到我没走,就大声喊我,喊了几声我没反应,她怒气冲冲地走过来一把夺过我手里的书……对答中,她才发现,我是一位来这里“蹭凉”学习的听障职工,她的脸色由愠怒渐变柔和。

整个暑天,我就是在宁静、清凉的职工图书馆攻下了下半年报考的四门课程。甚至到立秋之后渐渐停开了空调,我仍喜欢借用那里的“静心之风”,带上课本去学习。就这样,连续三年的夏天,我都在那里借“风”学习,最终考完了剩余的几门功课,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

image.png

侯利华《天凉好个秋》

拿到大学毕业证后,我对图书馆已有了感情。下了班仍常去那里借阅文学书籍。看得多了,我也有了写作投稿的冲动,然后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渐渐写出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了去鲁院进修的机遇。梧桐开花的美丽四月,在鲁迅文学院里的百草书屋中,一位一同到此进修的作家朋友给我讲起他少年时期的奋斗故事,原来他也有一段到图书馆借“风”苦读的难忘时光。

眼前的这位衣着朴实的借“风”少年,不知他是因为家里买不起空调,来借一股“清凉之风”呢?还是因为喜欢城市书屋的学习氛围,想借一股“进取之风”?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他都已像当年在图书馆中借“风”的我一样,安静又坚定地走在进步的路上。那股风,既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自然或人工之风,更是“好风凭助力,助我上青云”的希望之风,所有被“风”吹拂过的时光,都已化作生命路上自强不息的勋章。


作者简介:

李红都,女,一级听力残疾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系鲁迅文学院首届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洛阳LYC公司党群工作部,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牡丹》《金山》《小小说选刊》《意林》《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知音》《家庭》《思维与智慧》《婚姻与家庭》《辽宁青年》等国内诸多知名刊物,《另一种声音》《命运不可选择》《剪花枝》等多篇代表作品入编中学语文阅读测试卷。出版有个人文集《每一株小草都有梦想》。